2020-11-09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人工關節
共找到
64
筆 文章
-
-
2020-11-01 科別.骨科.復健
婦人右膝內翻變形O型腿加劇 保膝關節手術後快樂跳舞
新竹一名年約55歲的王姓婦人因從事教師工作需久站,退休後熱愛跳舞參加社區舞蹈班,近期右膝卻常常疼痛,蹲下去沒力氣再站起來,膝蓋痠軟,只能暫緩跳舞且就醫。就醫後醫師發現婦人右膝有明顯內翻變形,X光顯示膝關節內側有骨刺增生且退化及關節腔變狹窄的現象,導致原本的O型腿更明顯,且右腳比左腳短了2公分,走路跛腳,經「微創高位脛骨矯正手術」治療及休養,3個多月後便回復生活品質及社交活動。東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施韋伃表示,膝關節退化是中老年人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許多長輩擔心膝蓋痛就要換人工關節,遲遲不敢就醫,其實目前採用「新保膝關節手術」,文獻研究追蹤發現,可至少10年至15年不用換人工關節,而且病患可從事健走、游泳及騎腳踏車等運動。「微創高位脛骨矯正手術」是經由膝內側下方開一微創小傷口,把內側小腿上方脛骨打開,再用強化的鈦合金及微創小傷口,矯正到正常解剖結構的角度。通常手術後隔天即可拿輔助器下床活動,傷口癒合僅需2周時間,建議休息3至4周後即可返回職場執行一般非負重性工作;若是勞力型工作,建議休養6至8周後,經門診追蹤穩定後再工作。研究也發現,手術後不少患者因為重心的轉移,膝內側開始有軟骨再生的現象,因此也稱為「保膝關節手術」,即是指膝蓋可延長壽命,免於提早接受人工膝關節手術。此手術只要符合BMI小於30,膝蓋內翻變形小於15度,且年齡介於40歲到60歲,站久或走久膝內側疼痛,膝蓋活動範圍角度正常的患者都可採用。施韋伃指出,王姓婦人開刀後約2個多月,膝蓋恢復良好,既不酸痛、也不用吃止痛藥,腳的外觀也從O型腿變筆直,不僅腿型變美觀,也更行動自如,休息1個多月後即可開始騎腳踏車,並繼續跳舞。施韋伃也提醒,預防勝於治療,平常有膝關節疼痛、不適無力或變形,甚至不只膝痛,開始延伸到臀痛、腰痛等情況,建議及早至醫院就診,以免錯過手術黃金治療期。平時也需要適度運動健走、鍛鍊大腿股四頭肌耐力,並控制體重來降低膝蓋負荷,延長膝關節壽命。
-
2020-10-22 科別.骨科.復健
膝關節退化還能運動嗎?「護膝」、「傷膝」運動大公開
手機的通訊群組上總是瘋傳著各種保養膝關節的文章,有名醫說屈膝、壓腿、抬腿是保養膝關節的三大法門,有達人說他每天跪著滾膝蓋二十分鐘,滾一滾退化性關節炎都好了。明明知道運動戴護膝可以避免軟骨磨損,但為什麼又有人說護膝戴久了肌肉會萎縮?我的病人也常常問我:「為什麼現在關節退化的人那麼多?是不是活的越久,關節就越退化?」,「林醫師,你告訴我蹲、跪、坐矮板凳最傷膝蓋,但為什麼我的教練一直叫我練深蹲?」面對這麼多的資訊,你到底要信哪一個?關節為什麼會退化?大家都知道膝關節退化主要是因為軟骨磨損。軟骨的磨損越多,關節退化的程度就越嚴重。但事實上,軟骨的磨損是結果,其原因來自於我們長期錯誤的姿勢、身體的過度使用、曾經有的舊傷、關節本身的鬆弛,還有肌肉筋膜張力的異常。美國老人醫學期刊著名文章寫道:「如果期待膝關節可以像身體器官一樣的正常運作,就必須仰賴所有維繫其機械性穩定的組織,包含了韌帶、骨骼、半月軟骨、以及關節囊。而退化性關節炎最早出現的組織變化,就是出現在韌帶附著於骨頭的交界處。」後來研究也證實,韌帶受傷和鬆弛會導致膝關節的不穩定,也會造成關節附近肌肉的萎縮。不穩定的膝關節就像螺絲鬆掉的機器,不但會發出聲響還會一直磨損,如果再加上肌肉萎縮、肌力不足,關節就會一直退化下去。不是所有的運動都會傷關節事實不然,有些運動雖然傷膝,有些運動卻是護膝呢!讓我們看看下面的表格:「護膝」運動大公開 (正分表護膝,負分表傷膝) 運動可以刺激神經和肌肉,強化膝蓋部位的穩定性和協調性。如上表所列,針對大腿和核心肌群的訓練可以有最好的效果。全身性的運動也很好,只是沒有針對膝關節做特訓。全身性運動可以分為低衝擊性運動(例如瑜珈、游泳、健走)和高衝擊性運動(例如網球、快跑、籃球),衝擊性高的運動會傷膝,因為劇烈的跑跳會讓關節承受幾倍於體重的重量。如果肌力不足或是軟骨不夠強壯,膝關節會容易退化,關節不好的人如果要運動,應該先從低衝擊性的運動開始。不動會更慘「運動又累又傷膝蓋,那我乾脆不要運動好了!」如果你這樣想,那你就更慘了!平常來醫院打玻尿酸或是PRP的族群,絕大部分不是專業運動員,而是師奶或是周末運動員。師奶們從年輕開始就家庭、工作兩頭燒,睡眠不足更遑論找時間運動,更年期之後因為荷爾蒙關係骨骼關節退化速度加快,運動也只能走走公園或做做健康操,這樣的運動模式可以維持體能,但對肌力是沒有幫助的。日常生活的行動或許還可以,但等到要和朋友爬山或是和家人出國去玩,師奶們就會發現關節會痛會腫,只能靠打針來補救。「因為怕痛,所以不動。」或是「因為怕痛,所以一直戴護膝。」都是短多長空的錯誤觀念,不但無助於關節保健,反而讓關節更加脆弱。運動像吃飯,要配合個人喜好和多樣化用正確的方式運動加強肌力,是預防退化性關節炎的最好方式,對即使曾經接受關節置換的患者也是一樣。我有一位很敬重的網球球友,今年已經快八十歲,兩邊膝蓋都在幾年前換過人工關節。你相信嗎?他現在還可以每天打球,走路走得比我還快!他說:「活著就要動啊!我每天早上打打球,打完球就在公園走一走。我在家裡看電視的時候就拉拉筋、抬抬腿。這樣應該可以吧!我是不是一個好病人?」我總是豎著大拇指對他說:「你是一百分的超級模範生! 」我們吃飯會注重營養均衡,也要力求菜色變化,但我們卻習慣做同樣的運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有固定的運動習慣已經很棒,如果運動的內容可以多樣化,甚至順著身體狀況或是心情來調整,生活是不是會更有趣?如果我們的運動是根據身體檢查的結果,或是根據關節的退化程度量身訂做,運動是不是會更有效?想要這樣其實不難,你可以詢問復健科或運動醫學專業團隊,他們可以給你豐富、有趣,又有效的運動菜單。 關節退化是我們一定會面對的課題,即使現在沒有,以後遲早也會發生。運動不但不是關節退化的阻礙,反而可以是關節退化的良藥。開始運動、做對運動、做有效的運動、做強化的運動、做多樣化的運動,你的膝蓋可以越來越勇健!原文:
-
2020-10-16 科別.骨科.復健
更換髖關節患者每日3招可加速復原 不動會愈動不了
民眾上了年紀因骨質疏鬆或關節磨損,容易產生髖關節病變,高雄一名70歲老奶奶近一年走路總覺得右邊髖關節痠痛且行走無力,就醫才得知關節軟骨嚴重磨損,換上人工髖關節後又因怕痛、不敢復健,物理治療師提醒,患者愈不敢動,會引起關節孿縮與肌力退化,更影響復原。「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吳瀚庭說,需置換髖關節的族群包括關節軟骨嚴重磨損或變形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不慎跌倒造成股骨頭骨折、類風濕性關節炎及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置換人工髖關節後,1至2天就應從事簡單的運動和下床行走,預防關節攣縮與肌力退化,「千萬不要因為怕傷口痛或擔心影響傷口癒合而不敢動」。吳瀚庭也說,患者在術後3個月內須以助行器或拐杖行走,也要注意髖關節不得彎曲超過90度,例如,坐下時椅子高度要夠高,上廁所則要讓開刀的腳向前伸直,避免下肢交叉,另也要避免內旋,以免造成人工關節脫位。一般在3至6個月後可恢復日常工作與活動,完全康復約需6個月。由於術後恢復期較長,他建議在家可躺著做三項運動,加速復原。運動時注意髖關節不要超過90度,每個招式每回做15到20次,每天做3到5回,術後一至兩天就可練習。第一招是踝關節幫浦運動,踝關節上翹、下壓各維持2秒,以增加下肢循環,減少腫脹。其次直膝抬腿運動是讓患肢膝蓋打直,往上抬到最大的忍受度,停滯10至15秒,以增加大腿前側股四頭肌的肌力。
共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