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京都
共找到
100
筆 文章
-
-
2020-03-15 新聞.長期照護
為長輩保留食物養分 先切碎再煮熟還是煮熟再切碎?
Q:長輩牙口不好,食物應先切碎再煮熟、還是煮熟再切碎?A:許多長輩牙口不好,需要吃質地較軟、較細碎的食物。不過烹煮過程可能使營養流失,因此建議先將原型食物整塊煮熟,之後再切碎。倘若先切碎,食物接觸到水跟空氣的面積將會增加,理論上會流失較多養分。如果長輩還有辦法使用牙齒,提供給長輩的食物宜盡量保持原型,善用悶燒鍋等工具反覆煮軟即可,以免餐餐都吃打碎成泥的食物,使食欲打折扣。長輩胃口小,衛福部國健署2013年至2014年度執行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調查顯示,65歲以上長者當中,高達四成二飲食熱量攝取不足。有鑑於此,家屬在食材選擇上除要注意每天都吃到六大類食物,還可挑選營養密度較高的品項。舉例來說,蔬菜類中的冬瓜與南瓜相比,南瓜的營養密度高出許多;葉菜類的不同部位當中,嫩葉處的營養價值相對高。也可在食物中添加多元營養素,像是蒸蛋中加進肉末、紅蘿蔔末或堅果粉。長輩的那盤青菜使用多點好油烹製,藉此增加每一口的營養價值。國家衛生研究院曾研究發現,長輩吃得食物種類越多元,死亡風險越低。日本京都大學與國民長壽科學研究所分別研究發現,銀髮族飲食越多樣,其憂鬱風險與失智風險越低。因此,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提醒民眾,每天要吃15種以上的食物,不含餅乾、糖果、飲料。長輩食量再小,也不宜低過每日生理的基本需求。粗略來說,一個活動量不足的長輩每日至少要攝取一千大卡,換算起來,每餐至少要吃半碗主食、一樣蔬菜與一樣肉品(素食者則為植物性蛋白質),能吃就多吃。長輩如能正常吃,並不需要額外購買營養補充品,但若生病毫無食慾、每天吃不足基本熱量需求,就可考慮購買救急。諮詢專家/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
-
2020-02-23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疫病的隨想
我是從去年底開始關注零星傳來的武漢不明肺炎消息,並從1月21日中國專家鍾南山證實病毒人傳人,以及台灣出現首例境外移入確診病例,開始看診與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戴口罩。緊接的春節假期,則在疫情資訊爆量,還有口罩、酒精等防疫用品整備不足的焦慮中度過。隨著新加坡、泰國與日本相繼發現社區感染,台灣政府快節奏的防疫策略,即便異音不斷,仍獲得絕大多數民眾的支持配合。然而,面對中國境內不容樂觀的疫情,重以兩岸連結千絲萬縷,雖然開工後口罩不缺,我始終抱著社區感染必定發生的心態,戰戰兢兢站在第一線。於是,我決定徵詢過去習慣半個月或一個月來談談並領藥的病人,「因應武漢肺炎疫情,我想開三個月的連續處方箋給你。」多數病人喜出望外,因為進出醫院,就會耗掉一個珍貴的口罩。「洗手比較要緊。還有,口罩不必用過就丟。」問完診等待電腦作業空檔,我開始傳授口罩延命術,無論是兩層穿戴、陽光/紫外線曝曬、甚至電鍋烘烤,都產生很多共鳴,且接受度似乎比要失眠病人睡前不滑手機、不熬夜追劇更高。也有一派樂觀(天真?)的病人反問「沒這麼嚴重吧」,並強調「我相信妳、相信台灣!」這時,在台大醫院經歷過SARS風暴的我會正色告知,儘管沒有人願意染病,可來看診的病人,因為對疫病抱持不同態度------無論是滿不在乎、過度自信、甚至是害怕被歧視而有所遺漏、隱瞞,都可能形成防疫缺口,「所以,這陣子我是抱著隨時會被隔離的心情在工作。萬一我休診,你就靠連續處方箋撐著,三個月後再見。」當然,關心我口罩夠不夠(甚至當作新年伴手禮),叮嚀我多休息的病人亦不在少數。為了長期抗疫,我們一定要好好保重、正常生活。我也開始自我約束,不能為了及時資訊一直待在網路河道,且要明辨慎思,不要被飽含焦慮、甚至暗藏惡意的資訊淹沒。雖不能「馬照跑、舞照跳」、世界趴趴走,牆角的杜鵑依然按時綻放,樹梢的鳥兒一樣婉轉啁啾。我還找了一些應景書,包括SARS期間讀過的小說《瘟疫》,和來不及讀完的《十日談》。打算一面複習卡謬的教誨,用正直對抗病毒與每個人心中的瘟疫;一面隨機翻閱薄伽丘藉由十名因瘟疫躲在佛羅倫斯郊外別墅的男女,為了打發隔離時間,連說十天的一百個荒謬故事。眼看台灣中部已出現社區感染,防疫確定進入持久戰,我的書單也得持續擴充,撐過這場瘟疫。人類學家認為,文化是一個民族適應生態環境的產物。人類的疾病雖是一種生物現象,卻往往由文化來定義。人類認知疾病以及預防疾病的知識是該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反映該文化的基本模式和價值觀。歷經過SARS和COVID-19的台灣,將以何種形式留下印記?或許會出現一部關於口罩的小說,東港燒王船也益發興旺,直追京都祇園祭。
-
2020-02-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國新冠肺炎病例暴增 專家指開工兩周內是觀察重點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數據顯示,新冠肺炎(武漢肺炎、COVID-19)近九天的每日新增確診人數有走低趨勢,不過近日官方放寬湖北省的病例定義,又使病例數一夕間大幅增加。有醫師表示,中國人口規模大、醫療檢驗實情不明,難掌握疫情變化;另有醫師認為開工對疫情衝擊大,若開工後兩周確診病例逐漸降低,全球疫情就有望趨緩。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每日公布中國境內與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數據,根據其資料,中國境內的每日確診人數自2月4日的高點3893人,降至2月11日的2022人;由於全球逾九成九的確診病例都在中國,因此全球確診人數趨勢也自2月4日起開始走低。不過,中國近日修正推出第五版的新冠病毒肺炎診療方案,其中放寬湖北省的病例定義,只要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學特徵,不須透過病原檢測便直接列為「臨床診斷病例」。新定義一公布,湖北省2月12日單日的新增病例就增至1萬4840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北京京都兒童醫院血液腫瘤科教授王任賢表示,湖北省是疫情較嚴重地區,可能因為病原檢測試劑相對不足,因此退而求其次修正該地區病例診斷的定義。王任賢表示,中國不同於西方國家,中國習慣以電腦斷層掃描作為肺炎的影像學診斷工具,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比一般常用胸部X光檢查敏感度更高,因此檢查結果與伴隨而來的確診病例數據資料均可以相信。不過台灣並未走到大規模社區流行、病原檢驗試劑不足的地步,因此不需要比照改變診斷方法。至於中國疫情何時趨緩,王任賢回應,就上述定義調整之前,中國近來每日確診人數略降的現象,顯示官方頒布封城令以及其他公共衛生介入措施具有效果。不過2月10日春節後開工帶來的人口大規模流動,對疫情可能有很大衝擊,因此可將之作為疫情發展的觀察重點。王任賢表示,新冠肺炎病毒潛伏期平均約為兩周,如果中國開工兩周後確診人數有下降趨勢,那麼全球疫情就有望趨緩了。如果屆時確診人數並未降低,那麼根據歷史經驗,新興冠狀病毒約莫每十年爆發一次大流行、每次流行時間在11月份到7月份,因此今年的疫情可能也會到7月才趨緩。台灣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表示,中國疫情實況仰賴其檢驗量能是否足夠、診斷程序是否嚴謹等,這些條件目前台灣難以掌握,或許能將歐美對中的入境限制作為疫情觀察指標之一。
-
2020-02-11 新聞.科普好健康
錯怪肉類是環保殺手?日研究:甜食酒精碳足跡更高
肉類經常被視為有害環境的替罪羔羊,部分原因是在相同蛋白質成份下,牛肉生產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比豆類多20倍。不過,我們可能過度苛責肉類了。根據一項在日本的研究結果,反映出大多數富裕國家的現實:相較於其他食物和飲品,一般家庭的甜食、酒精和餐廳食物的消費碳足跡反而更高。這項研究可以協助我們確定應該關注的重點,無論是英國、澳洲、美國和歐洲,都需要考慮調整飲食模式,不要用齊頭式平等的政策來規範人為加速氣候變遷的消費行為。來自英國Sheffield大學和日本京都人類與自然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分析了日本47個地區6萬戶家庭飲食中的碳足跡。他們發現每個家庭的肉類消費量相對恆定,但碳足跡卻不穩定。研究發現,外出就餐對那些碳足跡較大的家庭而言平均每年產生770千克溫室氣體,而肉類則僅產生280千克。這份發表在《一個地球》雜誌上的研究顯示,食用肉類的日本家庭間碳足跡差異不到10%。相對地,碳足跡較高的家庭傾向於在外面飯店消費更多的食物,包括更多蔬菜和魚類。然而,真正引人注目的是甜食和酒精的消費水平,是低碳足跡家庭的兩到三倍。研究作者、京都大學人類與自然研究所副研究員金本敬一郎(Keiichiro Kanemoto)說:「如果想認真地致力於減少碳足跡,那麼飲食就必須改變。」「如果考慮開徵碳稅,那麼,在採取更先進的作法時,以糖果和酒精為目標可能比較明智,尤其是針對某些族群中過量消費的低營養食品。」無論規模大小,烈酒生產商大幅度依賴土地、水和運輸,它們或多或少也正在逐步轉向永續發展,部分原因是年輕消費者開始覺醒。其中,百加得(Bacardi)從五年前就開始宣稱是產業中的領導者,公開了其永續發展目標交由公眾審查。這項以日本為主的研究對大多數工業國家的消費習慣具有重要意義。日本是世界上老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許多富裕國家也正在步上後塵。相對健康的日本人飲食,被認為是日本人長壽的原因。在針對餐廳的研究中,金本的確點名了紅肉,建議減少進食,以降低整個家庭對環境的影響。他說,「肉類是高碳足跡食品,不如改用白肉和蔬菜代替紅肉消費,將可降低家庭的碳足跡。」可以肯定的是,遏制肉類大量消費日益成為氣候變遷研究的目標。儘管肉類是那些希望改變農業和消費方式的人們最簡單的目標,但素食主義者在應對氣候變遷方面並非無罪。那是因為如果素食者消費奶酪或乳製品,這些對牲畜的需求也同樣很高。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科學家發現,在95%受調查的國家中,每天僅食用一次肉、魚或乳製品的飲食與每天三餐都吃蛋奶素相比,對排放和水源的負面影響較小。根據聯合國的數據,牲畜的排放量約占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14.5%,其中約三分之二來自牛,特別是動物排放的甲烷氣體。種植飼料以及清理牧場和農作物的土地,也會對環境造成影響。牛肉行業辯稱,反對食用肉類的運動是短視的,部分原因是討論不夠集中於該產業為實現永續發展所做的努力。全美養牛者協會的永續發展高級主管普拉斯(Sara Place)說,她自己的研究結合美國農業部(USDA)的研究結果顯示,隨著農場效率的提高,在養牛隻雖減少,卻可生產更多肉類。她說,這是一個訊號,表明生產商從供應方的角度對永續發展做出了更多努力,包括解決甲烷問題,而不僅是屈從於減少肉類消費的要求。
-
2020-02-07 橘世代.健康橘
為什麼95%的人都減肥失敗?不急、不餓、不拚才是必勝關鍵!
為什麼不減肥才能瘦?從科學來看,靠意志力少吃多動讓自己瘦下來,難上加難,因為你在和人類原始的設定作對。我們的祖先在遠古時代,背著弓箭走出山洞後覓食,可能走三公里才捕獵到一隻兔子,飽餐一頓休息過後,看到蜂巢也大快朵頤了蜂蜜,之後不知要走多少路才能看到下一個獵物。為了生存和繁延後代,吃了這餐下一餐不知道在哪裡,人類本來就是貪吃的、傾向過度飲食的,這是從祖先就已經設定了大腦迴路。肥胖暨神經科學研究員基文納特(Stephan J. Guyenet)在所著的《住在大腦裡的肥胖駭客》裡指出,人體內主宰體溫恆定的是下視丘,也就是你感覺熱的時候會流汗、冷的時候發抖,幫助體溫調節就像居家恆溫空調一樣。遺憾的是,下視丘也調控你的體脂肪恆定,當你要瘦下來時,讓你感到飢餓或減緩代謝等,雖然我們早已不在野外覓食。過去,我們一直被教導,體重的問題只和兩件事有關。一是攝取的熱量多寡,另一件事是意志力是否堅定。我們內在有個食物警察,把食物分成兩類,好食物和壞食物,高油、高糖、高熱量,被視為壞食物,清淡、低油、低熱量被視為好食物,體重是自我管理的結果。曾有位企業家說,「你連吃都控制不了,你還能控制什麼?」但靠意志力的事通常會輸,身體才是真正的老大。「食慾和性慾一樣,是人類的本能,」日本東京都立駒過醫院腦神經外課部長條(有草字頭)浦伸禛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如果出現威脅生存的壓力時,人就容易暴走,因為那時是動物腦(animal brain)在控制。為了快點瘦下來,節食甚至不吃,其實身體非常飢渴,就像口渴找水喝一樣,就會變成「動物腦」的狀態,隨時都可能失控暴走。你所抗拒的,會增強;你所抗拒的,會持續。想吃這樣的慾望,和不安、恐懼一樣,是大腦的邊緣系統控制,屬於本能的動物腦,很難做出理智判斷。而節食之所以難以成功,還因為節食往往以恐懼為基礎來刺激人們改變生活方式。如果不減肥,以後就會糖尿病或中風。從科學上來看,長期肥胖的確會升高機率,但以恐懼來驅動減肥,往往會失敗,因為我們不想相信事情真的會發生,連想都不想去想。而且節食往往帶有獨裁的意涵。把食物分為「好食物」、「壞食物」,不能吃什麼、必須吃什麼,如果某天放鬆,就是破功、作弊。雖然這樣的方法可以不用腦,跟著飲食法做就好,短時間或許可以強逼自己去做某些事,但或慢或快,人就會開始叛逆,因為「我工作、生活已經那麼辛苦了,為什麼要到這樣?」當我們無可避免地放棄節食,通常會自責,充滿罪惡感,再次地失控,再次地無法相信自己,再次討厭自己,再次陷入惡性循環。靠節食減肥,超過95%的人都在做白工聽過溜溜球效應吧。在短短幾年或幾個月內,因為飲食大幅改變,體重上上下下,是很危險的,不僅僅是往後很難恢復正常體重,更糟的是,復胖回來的,多半是脂肪,囤積在腹部和內臟,往後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就是你為了發布在Facebook、Instagram上讓眾人欣羨的好身材,可能賠上性命。不過也不是毫無勝算。從祖先就已經設定好的大腦讓我們無意識地吃,同時,我們也因為壓力、沮喪、叛逆……有情緒的吃,現在從照顧你的心,照顧飲食、情緒、體力到居家環境,重點不再是體重的數字,但你將會體驗到身體比任何專家都有智慧,它就會自己開始照顧自己。和脂肪的戰爭過程中,不是靠蠻力、節制就能贏的,而是要以優雅、智慧、不慌不忙、習慣成自然的選擇來獲得。因為你知道,不論你幾歲,未來還有閃閃發光的你等著,你需要身體這個伙伴和你一起,你為了你的人生而瘦,不是為了體重,那將會是改變人生的一課。你現在該做的,不是立定數字目標,上網選一個飲食法,從此為了減肥而吃、而動,生活繞著減肥打轉,而是告訴自己,你接受現在的自己,只是未來你要變更健康,健康不是體重決定,體重減輕、體態變好只是紅利。體重或身體絕不是另一個征服的戰場。要減肥,並非靠堅強的意志力,從此不吃澱粉、每天只能吃水煮青菜,喔,還要每天運動30分鐘、喝3公升的水,還有,聽說斷食很有效……我們又不是要走紅毯的女明星,需要短時間急速瘦身,健康飲食、健康的心態與體態,才是我們理所當然應該擁有的。而且擁有的健康習慣,我們要做一輩子。現在從照顧你的心到照顧情緒、身體,到照顧居住的空間,只要有一個改變,其他也會如骨牌般翻盤。飲食:減肥就是一種正念飲食,覺察你在吃什麼,允許自己放下掙扎,放下對熱量的焦慮,放下好食物、壞食物的分別,重新對待每一口食物。運動:「沒有疼痛沒有收穫」(no pain, no gain),不該視為激勵,用運動消除疲勞,也建立力量。慢瘦身,為自己的人生運動。情緒:你不再需要追求別人定義的偽成功,不用活得精疲力竭,你不再對自己刻薄,練習疼惜自己,你懂自己的感覺。生活 擁有不代表富足,最愛不該成為負擔。整理思緒,整理空間,整理你和食物的關係,辨認出優先順序,房間零贅肉,你才能零贅肉。心靈:健康從照顧自己的心開始。你支持自己、支持生命,你做的只是更完整地做自己,從此聽身體的,不再傷害日日夜夜為你工作的身體。每天如何過日子,是你能掌控的權利,也是決定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關鍵因素。時時刻刻的選擇,該吃什麼、怎麼吃、吃的順序如何、該不該運動、如何運動、熬夜要熬到多晚?家裡要不要整理?看電視時要不要站起來?都是你自己的選擇,你不是在減肥,你在打造自己的人生。本文摘自《不減肥才能瘦 》,天下雜誌 2020/02/04 出版【慢老教主最新作品系列】。現代人都太苛薄自己了!慢老教主直言:不減肥,才能瘦。不用拚命、不用意志力 「慢健身」讓你每天都想動起來!。不減肥才能瘦Tips/餐前喝水、減少久坐 打造瘦習慣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24 橘世代.健康橘
出國帶長輩自助旅遊不是夢 5招教戰守則告訴你!
廉價航空興起後,國人出國自助旅行機會變多,只花少少的錢可以玩得很盡興。年輕人玩得開心,卻常忽略家中兩老哀怨眼神,因為已婚子女通常帶小孩出國,很少人邀約父母同行,無非是擔心長輩走不動、嘮叨、難搞等情況不好處理。其實帶父母出國自助旅行不難,天氣因素要納入考量、行程不能太滿、吃飯要定時、步行路程不能太遠,以及花大錢時不要讓長輩知道等「眉角」,出國一定可以開開心心。2017年歲末,初次挑戰「帶著媽媽去旅行」,首趟行程選擇日本京都,安排清水寺參拜、嵐山賞楓、近江八幡搭纜車、奈良餵鹿等大眾化路線;隔年暑假是去韓國釜山,選擇住宿傳統韓屋,安排慶州古都、機張吃螃蟹、甘川洞文化村找尋小王子等景點。日韓之旅都是住宿傳統住宅,返台後,老媽對民宿廚房能自己煮菜的印象最深刻。她說,日本白米香Q不軟爛,北國青菜的甜脆口感令人難忘,這些感受全是跟團無法獲取的珍貴回憶。2019年底,媽媽團再度挑戰日本沖繩自駕之旅,第一次租車、第一次右駕、第一次A車(擦撞)。說起自駕意外有點冤枉,因為沖繩道路比台灣狹窄,前往古宇利島跨海大橋途中,友人尚未適應車子靠左走,又在走錯車道、驚險閃過後方兩輛來車後發生意外。當時車子太接近路肩,說時遲那時快,左側車身突然擦撞整排灌木叢,此起意外讓鈑金留下大片刮傷痕跡,開車第一天就把安心險用光,後面行程一點也不安心。事故發生後,兩位老媽碎念不停,後面行程提心吊膽,沒人敢闔眼休息,所幸最後平安返台,沒有傷心又傷荷包。綜合三趟旅行可歸納出以下心得。做好功課 租車或搭車都要考量長輩體力自助旅行時間安排彈性,不必遷就其他團友意見,最辛苦之處是沒有專車接送服務,無論找尋住宿處或景點都要步行。行前要評估長輩腳力,或可考慮帶著小板凳出國,不過即使雙腿不良於行還是可以坐輪椅,抵達目的地之後租車展開行程。重點是如何說服父母親不要覺得拄拐杖、坐輪椅很丟臉,以及做好走路的心理準備。預定住宿處時,一定要考量交通距離,不能距離車站太遠。一定要記得保險、帶備用藥品長輩出遊,少則四天多則一周,不僅考驗體力也考驗身體健康,考量可能發生情況,隨身藥品務必記得帶,旅遊平安險的額度也要適度提高。每到景點記得先找廁所,叮嚀長輩先上廁所再往景點移動,以免臨時要上廁所卻找不到地方。安排長輩在電視上看過或聽人家講過的景點「我去過日本清水寺、奈良梅花鹿真的好可愛」想必出國旅行是父母與街訪鄰居重要的聊天話題,為讓長輩記住出遊地點,以及容易引起親朋好友共鳴,安排大眾化景點是不二法門,像韓劇《冬季戀歌》裡面的南怡島,《來自星星的你》的小法國村,這些地方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景點。不要堅持找尋網路名店 以免餓壞老人家出國旅行,美景與美食缺一不可,來在陌生國度一定要品嘗當地美食,很多人抱著這個想法規劃旅程,所以會把網路評價高的餐館納入口袋名單,只不過陌生城市意味不可操控因素增高,若糾結在「必吃美食」、「此生必吃」等想法上,為找餐廳迷路或耽誤用餐時間,恐怕會讓長輩不耐煩,或者因為餓肚子情緒失控。購物時要顧及長輩想法有個朋友熱衷收集星巴克城市杯,每去一個地方必去找尋戰利品,有時可能要花大把時間才能完成這個「儀式」,友人的母親大人很難理解這個舉動,甚至覺得浪費錢、浪費時間。此外,上一代生活環境艱困,很多父母捨不得子女花錢購買名牌包、人蔘、蠶絲被、保健食品等高單價商品,子女卻抱著「過了這村就沒這店」的想法購物,父母若有意見,建議子女們偷偷去買回心儀的戰利品吧! 強力募集 橘世代社團 人生最自由開闊的階段就是熟齡,50以後的橘世代,用不同的態度看世界,深度旅行、體驗文化、品味人生,你也愛玩嗎?歡迎加入「愛玩橘」,展開生命的新旅程!【立即申請 專屬社團】
-
2020-01-08 養生.運動天地
身體好壞怎麼判斷?專家教你這招檢測自己是否還健康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練腳掌是最好的復健!》,作者松尾タカシ】快樂人生取決於「步行力」「平均餘命」這個名詞大家聽說過嗎?這是根據死亡率等數據,計算出某個年齡的人「平均還能活幾年」的數值。依據二○一七年厚生勞働省的資料(簡易生命表/主要年齡平均壽命)顯示,七十歲男性的平均餘命將近十六年,七十歲女性的平均餘命約二十年。換個方式來說,也就是「七十歲過後還能活二十年」,所以很多人會覺得,「人生才剛剛開始而已」。但是這段期間最大的課題,在於這二十年能不能健康過活,而不會臥床不起。想要長命百歲,不用去擔心身體健不健康的問題,關鍵便在於,用自己雙腳行走的能力。只要能走得動,旅行時便能走到更遠的觀光景點去探險,還能輕鬆造訪在電視或雜誌上發現的美食餐廳,甚至能自由自在到臨近超市採買,這全是因為能夠健步如飛的關係。反過來說,當走不動的時候,就會變得難以步行移動,久而久之會覺得走路很折騰人。再加上我們人類都會逃避痛苦的事情,漸漸地,會覺得外出很麻煩,容易窩居在家︙︙肌肉不去使用就會衰退,所以減少外出將演變成肌肉退化,陷入步行力衰減的惡性循環。另外,還有一點要提醒大家,步行力其實與健康息息相關。根據最近各式各樣的研究顯示,證實「步行速度慢=失智症風險高」。尤其大家應留意,步幅比走路速度更重要。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有項研究指出,步幅小的人比步幅大的人,認知功能下降的危險性高出二.八倍。所以說,想要預防失智症,還是不能欠缺健步如飛的能力。走路時「步伐穩健」的人其實很少自己的身體好不好,其實很難斷定。所以現在要來檢測看看,你的步行力是否衰退了。檢測方式很簡單,請大家當場起立,試著將單腳稍微離開地面看看。如果你能保持這個姿勢長達三十秒,代表你還很健康。這個檢測方式能測出單腳站立的平衡感。走路時,我們一定會有一瞬間用單腳支撐身體,因此,無法單腳取得平衡的話,將無法正常步行,而且走路速度會變慢,還會經常走不穩。無法用單腳站穩三十秒的人,表示你的身體已經亮黃燈了,未來很有可能走路會出問題。〈簡易檢測法〉單腳站立
-
2019-12-18 科別.心臟血管
19年前日本醫師未成功心導管手術 柳營奇美2小時打通
61歲李阿伯19年前發現右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阻塞,日本醫師執行兩次心導管手術未成功開通,經柳營奇美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顧博明以美式ADR(前向夾層再轉路)技術操作成功開通,一掃阿伯多年來每逢秋冬心臟病高峰期心情就忐忑處境。柳營奇美今天分享此案例,顧博明說,該61歲李姓病患,19年前發現右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阻塞,經過三次心導管手術仍無法成功開通,其中兩次是由日本醫師協助執行;心中一直有「未爆彈」,每逢秋冬就忐忑不安,平時也不敢多做運動。李姓病患到該院求診,一個多月前由顧博明執行心導管手術,先以日式手法操作一個小時未突破,改以美式ADR(前向夾層再轉路)技術(antegrade dissection reentry),成功開通,術後隔天就出院,體力恢復迅速,李某十天後已可出國。顧博明提醒天氣越來越冷,心臟猝死時有所聞,有心血管疾病者更要注意,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更要當心,他說;急性心肌梗塞是供應心臟血液的血管(冠狀動脈)突發性完全阻塞造成心肌壞死,相對於「急性」血管完全阻塞,也有「慢性」血管完全阻塞。由於是慢慢的阻塞,患者雖不會有立即危險,但是長期心肌缺氧,還是會使心臟功能受到損害;慢性血管完全阻塞發生率不低,如果血管已完全阻塞,以心導管成型手術的成功率較不高,且有比較高的手術併發症。顧博明16年前到日本京都學習複雜性的心導管手術,此技術成功率已達85%以上,兩年前到美國西雅圖進修ADR技術,目前國內外已有168件使用ADR技術開通慢性血管完全阻塞案例,成功率已接近9成,而顧博明也是少數台灣ADR技術被美國認證的講師。
-
2019-11-28 新聞.科普好健康
即使假笑也有好處!日研究:不愛笑,早死風險增一倍
你平時多久「大笑」一次?最近,日本山形大學的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關於“笑”的有趣研究:和經常笑口常開的人相比,不苟言笑的人早亡風險更高,“不愛笑”或可成為導致早亡和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笑容能給身體帶來哪些健康益處?《生命時報》邀請綜合國內外研究並採訪專家,為你解讀「一張笑臉」的力量。不愛笑,早亡風險增一倍日本山形大學醫學院教授櫻田香及其研究小組,進行了為期5.4年的流行病學研究。參試者為1.7萬名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其中男性約7000人,女性約1萬人。研究人員根據參試者日常大笑(指發出聲音大笑)的頻率,將其分為“每周大笑1次以上”“每月大笑1次以上”和“每月大笑不足1次”三組。對比分析結果顯示,發笑頻率低的群體中男性、吸煙者、不運動者和糖尿病患者居多。相較發笑頻率最高者,最不愛笑的人全因死亡率達到1.95倍,心血管事件(患腦中風、心肌梗死、心絞痛等)的風險為1.62倍。研究人員表示,“不苟言笑”或可成為導致早亡和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日常生活中多給自己找樂子,常常大笑有助延年益壽。一張笑臉,6個健康好處有助抗癌很多基礎研究提示,如果患者心理狀態比較好,能夠保持樂觀、笑口常開,整個免疫系統會得到改善,對腫瘤的治療效果、預後及康復都有好處。尤長宣表示,抗癌之路一定要身心兼治、笑口常開,“無心病則無身病”。改善血糖水平日本京都醫療中心臨床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笑所產生的積極樂觀的心理因素,有助改善2型糖尿病和代謝症候群,積極樂觀的人糖化血紅蛋白也有降低傾向。減輕疼痛瑞士蘇黎世大學研究發現,經常笑一笑能增強慢性疼痛患者對疼痛的耐受性。這是因為,笑容能提高腦內內啡肽(一種讓人產生愉悅的物質)的釋放。調節免疫力美國洛馬林達大學的李伯克博士研究發現,笑可以降低人體的炎症水平並提高K淋巴細胞(免疫細胞的一種)的活性,有助調節機體免疫系統功能。燃燒熱量美國范德堡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表示,大笑10~15分鐘,可以燃燒40卡路里的熱量。大笑還能鍛煉腹部、肩膀和膈肌等部位。消除壓力、緩解抑鬱笑在對生理健康產生作用的同時,也會引發心理反應,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會在開懷大笑後感到輕鬆暢快。這些看似短暫的情緒影響因素,從長遠來看可能會起到心理疾病的治療作用。笑容分四種類型英國卡迪夫大學和格拉斯哥大學的心理學家發現,除了“高興”引發的愉悅型笑容外,還有三種類型。反饋型笑容:最直觀的情緒表達就像你對一個孩子微笑時,他會反饋性地也給你笑臉,或做出其他讓人愉悅的事。具體表情是顴肌的對稱上拉,加上輕微的抬眉和嘴角上翹。親和型笑容:交流寬容、感謝和情感表情依然是從口部向顴肌的對稱上拉,嘴唇壓得越來越薄,但不露出牙齒。權力型笑容:表示地位和社會管理等級這種笑容顴肌也是對稱性的,但是會表現出不對稱的眉毛上揚和隆起,通常意味著在支配上的滿足和愉悅。即使是假笑,也有益處美國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研究發現,由喜悅產生的自發笑容(真笑),和故意收縮面部肌肉引起的假笑是不一樣的。◎真笑:嘴角上翹、眼睛瞇起真笑時,除了反射性地翹起嘴角,大腦負責處理情感的中樞還會自動指揮眼輪匝肌縮緊,使得眼睛變小,眼角產生皺紋,眉毛微微傾斜。◎假笑:一般只有嘴角上提偽裝的笑容是通過有意識地收縮臉部肌肉、咧開嘴、抬高嘴角產生。有些人假笑時動作很誇張,但眼角的皺紋和傾斜的眉毛是沒辦法偽裝的。簡單來說,要想知道別人是真心地笑還是虛偽地笑,眼睛和眉毛是最重要的線索。雖然如此,但研究發現:無論真笑假笑,只要投入去笑,都對身心有益。真笑時,大腦的愉快中樞會興奮;而努力假笑時,這個動作也會刺激大腦中與愉快感覺有關的相關區域。當感到失落、鬱悶、難過的時候,不妨對著鏡子,咧嘴提起嘴角,同時下拉眉毛,瞇起眼睛,盡量做出一個笑的動作,試著感受笑容帶給你的力量。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