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8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下背痛
共找到
184
筆 文章
-
-
2019-12-06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是僵直性脊椎炎或生長痛、運動傷害?醫師教你辨別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好發於年輕男性的慢性自體免疫疾病,症狀經常被誤認為生長痛、運動傷害,曾有一名30幾歲男性患者延遲將近十年才至風濕免疫科就醫確診。醫師表示,如果關節疼痛超過六周、晨起有僵硬現象、疼痛部位要動一動才會感到緩解等,就要懷疑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及早就醫。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蔡秉翰表示,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16至40歲,男性發病率比女性高。常見從薦骨發炎導致下背痛,也可能有脊椎以外的地方感到不適。蔡秉翰臨床上曾遇過患者誤以為是生長痛而赴兒科就醫,或者誤以為是運動傷害而赴骨科或復健科就醫。但罹病初期,未必能從影像檢查中看出端倪,最後才至風濕免疫科確診,影響預後。蔡秉翰表示,生長痛的感覺會隨時間消失、運動傷害會因為休息而康復,但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卻是要動一動才會緩解不適。台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劉津秀表示,高達九成五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帶有B27型人類白血球組織抗原(HLA-B27基因),帶因者發病率為一般人的171倍。因此有家族史的民眾應對於自身症狀提高警覺。
-
2019-12-03 科別.骨科.復健
不彎腰駝背就好?醫師:過度挺腰的坐姿有更高機會下背痛
合作撰寫:好痛痛的粉絲頁、林杏青復健科總醫師(柔術醫師)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坐」這件事情在生活中的比例越來越大,而且難以避免,因此今天林醫師要來和大家聊聊坐姿,以及如何挑選一張適合的椅子。但是說在前頭,世界上並不存在最好的姿勢,而且無論什麼姿勢維持久了都會有酸痛問題,動起來才是真正的解決方案。坐姿和疼痛之間的關係根據 2012 年 Too Much Sitting: The Population-Health Science of Sedentary Behavior 這份研究表示坐姿彎腰駝背的人,以及過度挺腰的人,都比腰薦部直立的人有更高的機會下背痛。對,你沒看錯,過度想要抬頭挺胸,過度想要把腰部彎折向「你以為的健康」方向,也是不好的。良好的坐姿應該盡量讓脊椎保持中位區,讓腰薦部處於直立的狀態。這樣的姿勢能夠協調誘發腰多裂肌和腹內斜肌的收縮。這些肌肉和身體的穩定、扭轉及腹內壓都有關聯。建議的坐姿根據加拿大職業與健康中心對於坐姿的建議有:1.適當的坐姿下,腳掌與小腿成90°角。2.大腿大致處於水平位置,小腿垂直,腳擱在地板上或腳踏板上。3.坐下時要能夠維持脊柱中立,不應扭曲軀幹上半部。4.肩膀放鬆,上臂正常懸掛在身體側面。5.肘部靠近身體,彎曲90°和120°之間。6.前臂筆直時,手和手腕大致平行於地板。7.頭部和頸部是直立的,不轉動、傾斜、彎曲或伸展。通常與軀幹一致。8.地板完全支撐腳,或者如果桌面高度不可調節,可以找個東西墊腳。9.當垂直或略微向後傾斜時,背部完全支撐適當的腰部支撐。10.大腿和臀部由帶襯墊的座椅支撐,並且通常與地板平行。11.膝蓋的高度與臀部略微向前的臀部大致相同。12.為了避免頭部需要長時間過度扭轉,工作時視線的範圍位置應該介於水平位置和水平面下方35°之間。左右兩側15°,不建議工作時需要超過35°。如何挑選適合你的椅子?根據上面來自加拿大的建議,我們便可知道如何尋找幫助我們達成姿勢的椅子。再次提醒大家並不是有好的坐姿和好的椅子就可以完全避免肩頸、背部、腰部、屁屁疼痛,適時的活動活動身體,才是重要的。瞭解了之後呢我們進到稍微進階的領域如何挑選一張人體工學椅,引用加拿大職業與健康中心對於人體工學椅的建議有:1.要有可調節性:請檢查座椅高度是否可調。2.座椅高度範圍:檢查座椅高度是否可以調整到適合工作的需求。身形過高或過矮就需要特別的椅子,好的老闆應該在為員工選擇椅子時考慮每個人的身高(雖然我們不知道在台灣是不是做得到)3.靠背(不是髒話):檢查靠背是否可在垂直方向和前後方向上調節,並具有堅固的腰部支撐。4.座椅深度:選擇適合最高和最矮的使用者(會因為每個人的大腿長短而有所不同)。5.穩定性:檢查椅子的穩定性,建議有五點著地支撐。如果你選擇的椅子有扶手,以下值得你好好考慮一下:1.扶手是否能夠幫助你好好工作,例如可調的扶手比較適合計算機操作員或是程式工程師。2.扶手的尺寸、寬窄是否符合你的身形與工作任務?3.扶手可以讓人把手放在上面來減輕肩膀和頸部的負擔,但是扶手同樣可能讓椅子無法足夠靠近桌子,這樣的話容易導致上身過度前傾。所以建議扶手不要超過 25 公分會比較好。沒事多運動,多運動沒事,沒能運動至少也要去活動活動。久坐不動和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部分癌症可能相關,維持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每週五次,每次三十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還是對健康最有整體幫助的處方。祝大家坐坐愉快、買椅吃雞愉快。本文獲「好痛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19-11-25 醫療.整形美容
產下4胞胎後腹部大變型 台灣醫師替馬來婦剷肉除患
25歲的馬來西亞婦人朵琳5年前生下四胞胎,卻因生產後肚皮嚴重鬆弛,腹部的腹直肌分離,導致嚴重下背痛,難看的妊娠紋也讓她心情很沮喪。她為此特地來台向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求助,經醫師陳彥州替她進行腹部整型,才讓她重新恢復身材並解決下背痛問題。陳彥州說,手術中發現朵琳的腹直肌分離達5公分,腹部筋膜嚴重鬆弛,因此為她切除了560克重的皮膚及肚臍整形以及腹直肌縫合15公分。手術後第5天,朵琳的下背痛緩解許多,今日搭機返馬來西亞。他說,懷孕過程腹內壓力逐漸變大,而腹直肌中線為結締組織,此組織承受不了懷孕期間上升的張力,開始變薄且漸漸分開,因此在腹直肌中間產生很大的空隙,最後產生懷孕後腹直肌分離的病症。陳彥州指出,腹直肌分離可能因多胎、多產、羊水過多、胎兒過大、懷孕時體重上升和遺傳等引起,盛行率根據各國報告在60~100%之間。主要症狀為因為腹部核心肌群無法收縮造成小腹突出,外觀看起來還像懷孕一樣,腸子堆積在下腹部,導致消化不良及便秘,長期以來影響到姿勢彎腰駝背及下背痛。腹直肌分離之主要診斷方式為身體檢查時,使用卡尺檢查分離寬度,也可使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輔助檢查。陳彥州說,一般而言,腹直肌分離在2公分以下是正常,自然產產婦可以在分娩後一個月,剖腹產產婦可以在分娩後一個半月,開始進行腹部核心肌群的復健運動以縮短恢復期。大部分患者在產後8周內會逐漸緩解,少部分在生產後6個月,仍有腹直肌分離且合併等症狀,才需要考慮手術治療。至於沒有贅皮的患者,可以只做腹直肌縫合處理,有贅皮合併有肚臍變形的患者,則需移除贅皮及肚臍整形,已達到最佳治療效果與症狀之緩解。
共
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