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 類風濕性關節炎 英文名稱:Rheumatoid Arthritis,RA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什麼?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慢性發炎疾病,其主因是免疫系統異常,破壞關節,故稱自體免疫疾病。主要侵犯的部位為手指、手腕、腳趾、腳踝、膝蓋等四肢關節,造成患部疼痛、腫脹和僵硬等症狀,尤其在早晨起床後有關節僵硬的感覺持續1小時以上。受侵犯的部位多具對稱性,即身體兩側同一部位都會出現發炎反應,主要為滑膜發炎導致關節腫痛。除了關節病變以外,病情嚴重時,也會侵犯身體其他組織器官,引致全身性的病變。 病況早期為輕微的局部關節疼痛,若未及時治療,反覆的發炎將會導致關節破壞,使患者殘障失能、不良於行。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疾病發展? 如果置之不理,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破壞關節以外,還會引起許多全身性的併發症,例如眼睛的鞏膜炎和乾眼症,甚至會造成心臟疾病。若全身發炎未妥善控制,疾病晚期可能導致慢性肺纖維化,影響肺功能造成永久性傷害。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成因是什麼?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確切病因尚未明瞭,研究顯示包含先天和後天的因素,目前有三種因素可能導致該疾病: 遺傳因素。 環境因素:如抽菸、牙周病、病毒或細菌傳染皆有影響發病機率。 內分泌因素:女性發病率較男性為高,顯示女性荷爾蒙可能與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發病有關。如懷孕期間病情會減輕、使用避孕藥的女性發病情形減少等。
哪些人容易得到類風濕性關節炎? 40歲以上中壯年族群,女性較男性易罹患此病(男女比例約為1:3)。 白種人較黃種人的盛行率為高。 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家族史者,罹病機率會增加。 吸菸者是已知的環境誘發因子。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檢查方式有哪些? *斷此病主要是依據美國風濕病學院所訂的診斷標準,包括: 1.晨間關節僵硬大於一小時 2.同時至少有三個或以上的關節區發炎 3.手部關節炎 4.對稱性關節炎 5.類風濕結節 6.血清中類風濕因子呈陽性 7.X光有典型的變化 其中1至4項至少需有六周以上的時間,若病人符合七項中的四項即可診斷為此病。 *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推出「一分鐘微笑量表」,病友可快速評估自身狀況,項目包括:身體狀況分數、疼痛分數,以及是否困難或無法完成五大生活行為(自行穿衣服、自行起床、舉杯喝水、自行清洗、擦乾身體、在戶外平地上行走)分數,透過分數得到相對應疾病控制的表情符號,例如開心、可以、辛苦、難過等四種表情。 病友每周可透過微笑量表自我評估,記錄個人表情標章,藉此掌握疾病現況,回診時成為醫師精準用藥的重要參考依據,設定治療目標,可更快達到且維持更好的疾病控制效果。
類風濕性關節炎該如何治療? *治療的基本目標在於減輕疼痛、減少發炎、防止骨骼、軟骨及軟組織受破壞,維持關節的正常功能,使病人日常活動不受影響。此病常引起關節外的症狀,治療時應視為一種全身性的疾病。 *統治療以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為主,類固醇只能緩和症狀,減少發炎疼痛。傳統口服免疫製劑雖然能緩解病程,但治療效果有限,患者骨關節仍持續遭受破壞,惡心嘔吐、極度疲倦等副作用較大,也影響部分病友的就醫意願。 隨著醫界對於致病機轉的瞭解、生物技術進步,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邁入標靶治療時代,近十年從針劑大分子生物製劑進化至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治療效果更好,儘管損傷的骨關節組織無法復原,但可停止受創,提供另一個促進治療達到緩解的選擇。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保養照護重點? 患者的自我照顧: 1.當您的關節正處於發炎期,並且很痛時,應儘量讓它休息,並維持關節功能性的位置。 2.長時間關節固定不動,反而會增加您關節的疼痛,故當發炎期過後,您 應與醫師商量選擇適當的運動。不可做手指用力屈曲的動作(例如緊握 橡皮球,用力握刀切菜),因這會使關節炎的手更加變形,故您應做手 指伸展的運動。 3.早晨醒來,先在床上活動關節,再行下床。久坐以後,膝部有僵硬感, 可在站起以前,先屈曲和伸展關節數次,使之柔軟靈活,再行站起。 4.勿蓋太重的棉被,以防壓迫到關節,造成疼痛或活動受阻。 5.寒冷會使您的肌肉收縮,增加關節的疼痛僵硬,故您應經常保持身體及 關節的溫暖,例如多加衣服、穿襪子。 6.依照醫師指示服藥,使用冷、熱敷來減輕關節的疼痛。 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所造成的身體功能障礙,常會為日常生活帶來許多困擾,而影響生活品質,因此應依醫師指示,按時服藥及正確執行復健運動,不僅可以促進身體的舒適,也可減低關節變形的機會,進而改善生活品質。
參考資料 元氣網:起床晨僵 手指變形 罹類風濕性關節炎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2943/6240235?from=udn-search_ch1005 元氣網:一分鐘微笑量表 評估類風濕性關節炎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2943/6089920?from=udn-search_ch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