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躁鬱症

  • 審稿:許正典/台安醫院心身醫學暨精神科主治醫師

更新時間:2023-10-04

  • 疾病名稱: 躁鬱症
  • 英文名稱:Bipolar Disorder, Manic-depressive Psychosis,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 別名:雙極型情感障礙性精神疾患、雙相情緒障礙症、桃花癲

躁鬱症是什麼?

躁鬱症是一種大腦失調症,患者在發病期間總處於情緒兩極的病態交替,反覆經歷躁狂期與憂鬱期,當情緒和精力極度高漲、亢奮時為「躁狂期」,臨床表現會坐立難安、很容易動怒也很容易歡愉、自信滿滿、好幾天不睡覺都不感覺疲倦、話也變得很多、注意力無法集中、跳躍性思考,接著伴隨多個危險或反常的行為如瘋狂購物、魯莽投資、濫用藥物、性行為衝動、攻擊他人等。從極其興奮與急躁的劇烈情緒過後,就會開始來到悲傷絕望的低潮,即「憂鬱期」,症狀包括無法解釋的哭泣、莫名空虛、揮不去的憂傷、感覺無助、內疚、一無是處、嗜睡或失眠、全身無力、倦怠、生活枯燥甚至興起自殺念頭。

只要持續出現一週以上的躁狂症狀,無論是否再出現憂鬱症狀,均為罹患躁鬱症。第一型躁鬱症以躁症為主,鬱症接著發生,之後躁鬱反覆輪發,第二型躁鬱症則是合併輕躁症狀與鬱症表現,其餘則是循環型情緒障礙症或藥物或身體疾病引起的情緒障礙症。近年臨床病例亦有發現有些患者先由鬱症開始,之後才有躁症的發作,這類患者因一開始是以憂鬱表現,過去都被以憂鬱症治療,因而效果不佳。此種疾病復發率極高,最好終生服藥來穩定病情,避免腦部不斷反覆發炎而越來越脆弱。

 

躁鬱症有哪些症狀?

  • 亢奮
  • 易怒
  • 不想睡
  • 多話
  • 失焦
  • 激躁不安
  • 情緒起伏大
  • 情緒低落
  • 疲倦
  • 無力
  • 無價值感
  • 罪惡感
  • 想自殺
  • 注意力不集中
  • 食慾改變

躁鬱症該如何預防?

  • 在日常生活裡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壓力,學習正向思考,改變完美主義的性格,接受生命之流帶來的一切。
  • 運用各種方式調適心情,靜態的活動如靜心冥想、按摩、聽音樂等,動態的活動如運動、跳舞、出遊等,放鬆心情。
  • 保持充足的睡眠、健康飲食,有助於穩定情緒。
  • 加入互助團體、社團或參加心靈成長課程,擴展人際資源,多讓自己獲得情感支持、照顧與陪伴。
  • 與朋友分享生活上的點滴,讓心情有個出口。
  • 時時關心身旁親近的家人和朋友,如發現異常行為,及早就醫尋求治療和協助。

躁鬱症有哪些併發症?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 失眠
  • 飲食障礙症
  • 溼疹
  • 乾癬
  • 甲狀腺疾病
  • 腦炎

哪些人容易得到躁鬱症?

  • 好發於年輕族群,十五至二十五歲之間的青少年。
  • 家族病史或個人病史中已有罹患躁鬱症案例之人。
  • 成長環境中壓力過大且缺乏社會支持的人。
  • 早期人格發展經驗心理受創者,如父母離婚、驟逝、或曾受虐待、管教過嚴等。

躁鬱症的成因是什麼?

導致躁鬱症的發病成因通常包含生理化學、後天環境和遺傳因素等。生理方面,主要因腦部前額葉負責情緒中樞的神經傳導失控有關。此外,神經內分泌像是腎上腺、甲狀腺或生長激素等的異常,也可能造成躁鬱症的產生。

後天環境是誘發躁鬱症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許多青少年在遭遇重大生活壓力事件,譬如親人死亡、父母失和、離異,或其他創傷事件,例如受虐、感情失落、考試落榜,都可能觸發躁鬱症。

遺傳基因也可能是影響躁鬱症發作的成因。如果家族近親有人罹患躁鬱症,得躁鬱症的風險就較高。若父母雙方都有躁鬱症,則小孩得病機率提高至百分之五十,當然,並不表示躁鬱症患者的子女一定就會得病,除遺傳因素外,個人的年齡、成長遭遇、適應力和環境等,都與是否發病有關,因此,可從教養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著手,預防發病的機會。

 

躁鬱症主要的發生部位?

  • 腦部

課程推薦

more

延伸閱讀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