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名稱: 椎間盤突出
- 英文名稱:Herniation of intervertebral disc,HIVD
- 別名:腰椎椎間盤突出症、腰椎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症
椎間盤突出

- 審稿:林口長庚醫院 骨科部 陳思元醫師/謝邦鑫教授
- 更新時間:2023-05-16
椎間盤突出有哪些症狀?
- 下背痛
- 腰痛
- 臀部痠痛
- 背部僵硬
- 坐骨神經痛
- 上下肢體肌肉痙攣
- 深部肌腱反射減弱
- 大小便失禁
- 下肢酸麻
- 腿部肌肉無力萎縮
- 行走困難
椎間盤突出主要的發生部位?
- 脊椎
椎間盤突出有哪些併發症?
- 坐骨神經痛
- 馬尾症候群
- 性功能障礙
- 下肢癱瘓
- 神經根損傷
- 脊髓損傷
- 腰椎狹窄症候群
椎間盤突出的成因是什麼?
-
椎間盤是連接上下兩節脊椎骨間的盤狀軟骨結構,由位於中央的髓核、及髓核周圍的纖維環所組成,做為脊椎支撐力量、抵抗重力的緩衝,可讓脊椎在一定的角度內活動。當脊椎長時間的重複受力,或因突發性的受力過大,會使髓核從破裂的纖維環向後突出,擠壓到周邊的組織和神經。
人體腰椎有五個椎體及最下方的薦椎與尾椎。大部分的椎間盤突出,好發生於第四-第五腰椎之間、以及第五腰椎-第一薦椎之間,這個部位是下肢神經通過處。壓迫到神經根後,會引致患者腰痛、下背痛甚至行動不便的症狀。椎間盤突出造成的腰背疼痛,不只侷限於腰背部,還會延伸到臀部以及大小腿,即所謂的坐骨神經痛,甚至造成患者腳麻無力。少數嚴重的椎間盤突出,可能造成脊髓腔狹窄或壓迫到膀胱神經,出現馬尾症候群,導致患者大小便失禁、肛門會陰部周圍麻木等症狀。
哪些人容易得到椎間盤突出?
- 年齡30~50歲的青壯年族群,椎間盤彈性開始遞減、容易發生椎間盤退化。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因男性從事勞動工作的比例高於女性,腰椎負荷亦較高,長期下來,便容易發生椎間盤退化。
- 需大量運用腰部力量的運動選手,如舉重、體操等。
- 從事須長時間搬運重物的職業、長期彎腰勞動的工作者。
- 受到運動傷害及突發性的外力撞擊,如車禍。
- 肥胖、過重、小腹凸出或孕婦等腰椎承受壓力較大者。
- 長期彎腰駝背、頸椎前傾,姿勢不正確者。
- 腹肌、背肌等核心肌群的肌力較弱者。因椎間盤受到的支持不足,較容易發生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突出該如何預防?
- 床鋪選擇應軟硬適中,維持脊椎正常生理彎曲。
- 需要長時間久坐的工作者,最好能將腰椎的部位緊靠椅背,或使用靠墊,讓腰椎能有足夠的支撐;需要長時間久站的工作者,最好能適時彎曲一腳,以緩和下背部承受的壓力。
- 應儘量避免穿高跟鞋,減少腰椎的壓力。
- 保持正確的站姿和坐姿,走路時抬頭挺胸,保持上身直立。
- 進行劇烈的體能活動前,應做好暖身運動準備。
- 避免猛烈彎腰或激烈扭腰的動作。
- 避免坐太過柔軟的沙發或無靠背的椅子。
- 平時可加強腰背核心肌群鍛煉,並訓練自己的柔軟度與肌耐力,有助於腰椎穩定性。
- 搬運物品時,物品應儘量靠近身體,正確使力。
- 椎間盤突出患者應避免肢體碰撞的運動,如籃球。也盡量不要做會反覆前彎的的動作,如仰臥起坐。緩和性的運動,如游泳、瑜珈、太極、氣功等,較適合椎間盤突出患者。
椎間盤突出要看哪一科?
- 骨科
- 神經科
- 復健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