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名稱: 社交畏懼症(SAD)
-
英文名稱:Social anxiety disorder
-
別名:人群畏懼症、社交恐懼症
社交畏懼症(SAD)是什麼?
社交畏懼症屬於焦慮症的一種,病人會明顯並持續地對一種或多種社交情境感到焦慮或恐懼,並且對自己、他人及社交方面都抱有負面思想。
通常始於青少年階段或者成年早期,通常女性個案多於男性。有超過一半的患者,同時合併其他焦慮症,例如恐慌症,廣泛性焦慮症,特定畏懼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等。約40%患者合併憂鬱症狀,三分之一的人為了處理焦慮,而出現濫用酒精的情形。
社交畏懼症主要分為兩種,廣泛性社交畏懼症、特定性社交畏懼症,這兩種社交畏懼症的症狀大致相同。主要有以下這些症狀:
- 經常擔心於人前出醜。
- 在參加任何自己擔心的社交場合前都會感到十分緊張。
- 不斷詳細地想像各種有可能令自己尷尬丟臉的情況。
- 不能夠隨意地說話或做想做的事情。
- 在活動後,亦會作「事後檢討」,不斷地擔心自己當時的應對 表現,反覆地想著自己當時可以做甚麼不同的事或說甚麼不同的話。
- 生理方面也會出現以下症狀:
- 十分口乾。
- 流汗。
- 心跳加速。
- 心悸。
- 經常想去大小便。
- 手指腳趾麻痺或有被針刺的感覺 (當呼吸太急促時候容易出現)。
社交畏懼症(SAD)的成因是什麼?
心理學角度認為畏懼是一種學習而得來的行為。例如曾經經驗或目擊某件社交挫敗或者丟臉困窘的事件,成為或目擊他人成為被攻擊或批評的目標。遺傳基因佔三成因素,患者的一等親也有社交畏懼症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至3倍。
社交畏懼症(SAD)的疾病發展?
社交畏懼症除了令人出現一連串生理徵狀之外,更會令人逃避出席社交場合,從而與社群的距離愈來愈遠,令生活變得非常孤單,最終可能演變成憂鬱症或是其他嚴重焦慮症。
另外,有部分患者誤以為飲酒和服食藥物能夠「壯膽」,不知不覺中就會養成酗酒和濫用藥物的習慣,對身體造成更壞的影響。
社交畏懼症(SAD)的檢查方式有哪些?
醫生會為病人進行身體及理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並會與患者進行詳細會談及評估。
根據美國精神科學會《診斷及統計手冊》第四版(DSM-V),社交畏懼症會有以下的特徵:
- 對一種或多種社交情況時,由於擔心可能被人審視,而產生顯著的害怕或焦慮,例如社交互動 (對話、會見陌生人)、被觀看 (吃、喝的時候)及在他人面前演講或表達。
- 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現的焦慮症狀會導致負面的評價,即是被羞辱、感到尷尬而導致被拒絕或冒犯他人
- 社交情況幾乎總是能夠觸發害怕或焦慮
- 主動迴避社交情況,或帶著強烈的害怕或焦慮去忍受
- 這害怕或焦慮與社交情況和社會文化環境所造成的實際威脅不相稱
- 徵狀導致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損害
- 以上徵狀須延續 6 個月以上
社交畏懼症(SAD)該如何治療?
藥物可以減緩焦慮,身體不適或者憂鬱的症狀。若能合併心理治療(認知與行為治療),對引起社交害怕的情境能延長患者暴露與承受的時間,並且界定患者潛在的負面自動化思考(例如沒人喜歡我,我很沉悶等等不合理的思考模式),就有機會可以得到長時間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