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名稱: 低血壓
-
英文名稱:Hypotension
-
別名:血壓過低症
低血壓是什麼?
低血壓是一種血壓過低的疾病,比起高血壓更難以被察覺,因為高血壓所引起的併發症如心臟病等,其嚴重性較引人關注,但低血壓也是許多危險疾病的共通徵兆,同樣需要重視。通常成人理想的血壓,收縮壓應在120、舒張壓應在80 mmHg左右,如果收縮壓低於90、舒張壓低於60mmHg,就算是低血壓。低血壓的種類可細分為體質性與器質性。
不少疾病會讓體內血壓偏低,例如心臟病、糖尿病、低血糖症、過敏反應、感染等,器質性低血壓便是由這些疾病所引發。其他非疾病所造成的低血壓屬體質性低血壓,通常是暫時性的,包括姿勢性低血壓,因姿勢突然變化而引起,如從坐或躺改為站立;另一種神經迷走性低血壓,常見於年輕人,是在久站之後導致血壓過低和心跳緩慢,引起的低血壓症狀。
一般來說,低血壓的臨床表現並不明顯,多數人可能感到全身無力、疲倦、嗜睡、做什麼都提不起勁等,像是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徵。少部分嚴重低血壓者,因流入大腦的血液不足,或者心臟需要多次做工將血液送出,所以會出現頭暈眼花、心悸等症狀。然而,長期血壓偏低所帶來的併發問題卻不少,如情緒低落和憂鬱。大腦經常處於供血不足的狀態,也容易讓注意力不易集中,記憶力減退、思考變慢,增加罹患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機率。
低血壓的成因是什麼?
低血壓的疾病成因可分為原發性、次發性以及姿勢性低血壓。原發性的低血壓可能由遺傳基因所造成,患者往往有家族病史,雙親或其中一人為低血壓,其帶有低血壓體質的機率也會比較高。另外,後天飲食習慣也可能造成低血壓的體質,如因節食導致營養不良、體重過輕,或身體嚴重缺乏鈉及水等。而當適度補足所需的營養及元素時,低血壓的情況就會獲得改善。
次發性的低血壓又稱為繼發性低血壓,主要源自某些特定的疾病,影響了體內循環及內分泌,繼而引發低血壓,包括:
- 心臟方面疾病:如大動脈瓣狹窄症、心肌梗塞、心不全等,影響心臟輸出血液的功能,使得血量減少、循環不良而造成低血壓。
- 艾狄遜氏症:是一種罕見疾病,這種疾病會影響副腎皮質荷爾蒙的分泌,使患者出現低血壓的症狀。
- 甲狀腺機能低下:患者若甲狀腺功能不佳,會出現極度疲倦、畏寒、皮膚乾燥等症狀,並引發內分泌障礙性的低血壓。
- 暫時性大出血:因嚴重創傷、手術的大量出血,使體內血液量驟減,會誘發短暫型的低血壓。
- 細菌或病毒感染使末稍血管擴張:血管擴張導致血壓下降,會產生循環障礙性的低血壓。
姿勢性低血壓是因為身體的姿勢突然改變,如從坐或平躺改為站立時,產生血壓顯著下降的情形。有因為交感神經末梢的正腎上腺素分泌不足,產生的原發性姿勢性低血壓,以及因藥物、血液輸出量不足、脫水等因素所引發的次發性姿勢性低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