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名稱: 雷德氏症候群
- 英文名稱:Reiter's Syndrome
- 別名:萊特氏症候群、反應性關節炎
雷德氏症候群

- 審稿: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明翰
- 更新時間:2022-06-17
雷德氏症候群有哪些症狀?
- 關節腫脹
- 關節發熱
- 香腸指/趾
- 尿道炎
- 前列腺炎
- 結膜炎
- 葡萄膜炎
- 虹膜炎
- 外鞏膜炎
- 角膜潰瘍
- 滲出性皮膚角質增生
- 口炎
- 環形陰莖炎
- 漩渦狀龜頭炎
- 下背痛
雷德氏症候群主要的發生部位?
- 全身
雷德氏症候群有哪些併發症?
- 薦腸關節的病變
- 膿漏性角皮病
雷德氏症候群的成因是什麼?
-
反應性關節炎的致病原因仍然不明。目前推測可能之前的尿道或腸道炎的披衣菌屬或傷寒菌屬、志賀氏菌…等細菌的感染有關,但關節液中卻培養不出這些病菌。也就是說,這些症狀並不是病菌感染直接造成的,可能是患者的免疫系統受到致病菌感染時,產生的一些反應(如抗體的產生)攻擊自己身體,故得其名。
另外,HLA-B27抗原也與此病有關,其陽性率約為60~85%。
哪些人容易得到雷德氏症候群?
- 20-30歲之青壯年
- 男性患病比例為女性的5倍
- 有家族遺傳病史者
雷德氏症候群的檢查方式有哪些?
- 反應性關節炎的診斷,以問診瞭解患者病史及症狀為主,較不需要進行檢測。主要的判斷依據包括:過去感染病史,現在有結膜炎、尿道炎及關節炎,漩渦狀龜頭炎、溢膿性皮膚角化病也是有助於診斷的病徵之一。
雷德氏症候群該如何治療?
- 並沒有特別針對反應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存在,臨床上治療主要以減緩疼痛和其他發炎所造成的不適為原則。常使用的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免疫抑制劑、關節內類固醇注射、生物製劑…等。抗生素也許可以使用來治療之前的感染。眼部發炎的症狀,則需至眼科就診治療。此外,患者也應減輕關節負擔,並適度活動筋骨、肌肉,以避免肌肉萎縮;視情況亦需搭配復健治療。
雷德氏症候群該如何預防?
-
反應性關節炎的致病原因與遺傳有關,此起源並無法預防。不過可以藉由避免細菌感染,以降低發病機率。實際作法是避免食用生食,烹調食物時也盡量以煮到熟透為原則,可以避免細菌經由飲食進入體內。
雷德氏症候群要看哪一科?
- 內科、免疫風濕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