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名稱: 貝西氏症
- 英文名稱:Behçet’s Disease
- 別名:貝賽特氏症、白賽病、絲路病、貝雪氏病
貝西氏症

- 審稿: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明翰
- 更新時間:2022-06-17
貝西氏症有哪些症狀?
- 反覆的口腔潰瘍
- 腸胃出血
- 腹痛
- 腹腔膿瘍
- 血便
- 腸穿孔
- 腸道廔管
- 腦膜炎
- 中風
- 丘疹
- 紅斑/痤瘡樣結節
- 化膿性血管炎
- 血栓
- 血管瘤
- 生殖器潰瘍
- 眼部葡萄膜炎
- 視網膜血管炎
貝西氏症主要的發生部位?
- 全身
貝西氏症有哪些併發症?
- 貝西氏症的併發症因人而異,與患者身上出現何種症狀有關。舉例而言,葡萄膜炎的患者,可能出現視力減退甚至是失明的併發症,因此貝西氏症患者若有眼睛相關症狀者,應提高警覺,若有症狀必須馬上到眼科治療,且定期至眼科接受追蹤檢查。
貝西氏症的成因是什麼?
-
貝西氏症的致病原因目前仍未知。然而,專家推測可能與病人本身的遺傳體質及過度活化的免疫系統有關。而環境中的感染(病毒或細菌)、壓力可能是貝西氏症的觸發因子。
哪些人容易得到貝西氏症?
- 平均發病年齡為20-30歲
- 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
- 居住於中東及東亞國家者(土耳其、伊朗、日本、中國)
貝西氏症的檢查方式有哪些?
- 貝西氏症的診斷標準,可分為國際標準與日本標準兩種。國際標準包括一年中反覆發生口腔潰瘍達3次以上、反覆發生呼吸道或生殖器潰瘍、出現葡萄膜炎或視網膜血管炎、皮膚病變(青春痘樣病變、結節性紅斑等),以及符合針刺試驗(Pathergy test)陽性反應之標準。其中,針次試驗是將針刺入皮膚,於24-48小時後,觀察日否出現膿包的檢驗方式。日本標準則分為反覆性口腔潰瘍、皮膚病變、眼部病變(虹彩炎、網膜炎等)及生殖器潰瘍四個類別。另外,雖然有些醫療院所有提供測試HLA-B*51抗原是否為陽性(一般自費),但此基因陽性並不是診斷的必要條件,且即使是陽性也不表得到此病。
貝西氏症該如何治療?
- 貝西氏症的治療,以減緩發炎為原則。適用的藥物包括:類固醇類藥物、免疫抑制劑、秋水仙素…等。其中類固醇藥物可用於治療急性發炎;秋水仙素主要用於治療口腔和陰部的發炎。此外,器官病變嚴重的患者,則視情況需要採取血漿置換術,或以外科手術切除動脈瘤。近年來也有生物製劑嘗試治療此疾病本身或是其併發症,得到不錯的結果。
貝西氏症該如何預防?
-
貝西氏症病因仍不明,因此並無有效的預防手法可以依循。然而患者若出現部分症狀,因儘早就醫接受治療診斷,可避免嚴重的併發症發生。
貝西氏症要看哪一科?
- 免疫風濕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