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30 17:24:16 大腸直腸癌
18年前罹直腸癌2期,楊烈抗癌成功,二哥卻癌逝!從發現到癌後,楊烈做了什麼?
大腸癌連續15年成為癌症發生率首位,許多演藝圈名人都是大腸癌患者,包括70歲資深藝人楊烈也是。楊烈之前還在節目中談及三月才因大腸癌病逝的二哥,透露二哥發現時已是末期,才一年多的時間就走了。臨終前去看他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23-05-30 17:24:16 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連續15年成為癌症發生率首位,許多演藝圈名人都是大腸癌患者,包括70歲資深藝人楊烈也是。楊烈之前還在節目中談及三月才因大腸癌病逝的二哥,透露二哥發現時已是末期,才一年多的時間就走了。臨終前去看他
2023-05-30 14:50:22 飲食與癌症
我在2023-4-6發表豆漿當水喝會得乳癌嗎,衛福部的資訊正確嗎,讀者Esther在2023-5-3留言:「這篇說得很詳盡,請問教授能不能順便討論一下亞麻籽,到底乳癌,子卵巢癌或子宮頸癌者能否食用,因
2023-05-30 10:20:36 胃癌
前言 在台灣全國十大癌症的發生率之中,胃癌佔據了第十名的位置,2021年台灣十大癌症死因更排名第八!經常困擾國人的胃潰瘍亦是胃癌的高風險族群,不容忽視。下文將會介紹胃癌的危險因子、分類、並談論胃癌的
2023-05-30 09:59:42 癌友故事
明(31日)是世界無菸日,世界衛生組織提醒,吸菸是影響肺癌最大的危險因子,肺癌為國人死亡率第一名。台中大甲李綜合醫院大甲院區院長隋善中,10年前曾經檢查罹患肺腺癌,當時提早發現、提早治療,治療後依舊運
2023-05-28 09:46:56 抗癌新知
我在前天(2023-5-25)發表亞麻籽抗癌?致癌?,之後有幾位讀者的回應驅使我來寫這篇文章。不過由於這些讀者的回應全文很長,所以我就只節錄重點如下: 讀者1:陪伴愛妻治癌多年,…;最後很有名的
2023-05-23 15:29:00 抗癌新知
在現今飲食不正常、生活壓力大的環境下,出現各種文明病,癌症已是數十年國人死因的榜首。根據衛福部最新108年癌症登記統計,癌症時鐘持續不斷快轉,新發癌症人數為12萬1,254人,較107年增加5,123
2023-05-22 15:12:50 肺癌
在台灣,肺癌的發生率不是最高,死亡率卻長年高居第一!國泰綜合醫院呼吸胸腔科兼顧問醫師、臺北榮民總醫院教授及教職醫師蔡俊明表示,這種現象代表肺癌治療不易,手術後仍可能復發、甚至發生癌細胞轉移。 肺
2023-05-18 06:30:00 飲食與癌症
坊間有太多訊息告訴大家癌細胞最喜歡醣類/糖類食物,因此許多癌友拒絕「糖」與「醣」,根深蒂固覺得是助長癌細胞的甜蜜毒藥。這樣的錯誤消息,對於正是需要營養補充的癌症病友而言,無疑是扼殺了一項食物營養來源,
2023-05-11 17:20:00 攝護腺癌
【2023/5/11編註 】知名作家李家同教授在臉書發文告知大家自己近期檢查發現罹患攝護腺癌,但癌細胞是否已經擴散,要看以後的檢查才知道。 知名作家、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教務長、靜宜大學與國立暨南國
2023-05-11 00:04:00 飲食與癌症
植化素防癌系列之一:茶多酚 有人說『植化素(phytochemicals)』是 21 世紀的維他命, 是植物本身「量身訂做」的一種化學物質,不同植物製造不同植化素。它提供植物自我保護功能 --- 抵
2023-05-08 07:44:00 飲食與癌症
植化素防癌系列之二:白藜蘆醇 (resveratrol) 「白藜蘆醇」一定很少人聽過,但是「吃葡萄不吐葡萄皮」這一句繞口令,大家又很熟悉。沒錯,葡萄皮含有豐富的「白藜蘆醇」,它是一種植物抗毒素,也
2023-05-05 00:37:00 飲食與癌症
「石榴」大家應該不陌生,是秋天盛產的水果,果實裡面多室,每室有許多紅色子粒漿果,吃起來多汁、甜而帶酸,植化素就在這個可食用部份。
2023-04-30 14:36:53 抗癌新知
台灣健保藥費逐年增加,去年申請費用達2,316億元,成長率達4.7%,主因是新藥、癌藥、罕藥占比提高。其中,癌症治療藥「泰格莎」三年來為健保財務重擔,卻成為肺腺癌突破生存期長、延長患者生命最為有效的藥物,但健保署為降低負擔,改為只給付已經造成腦轉移的患者。治療乳癌的「賀癌平」因推出生物相似藥,價格重打,去年給付費用下降到十大昂貴癌藥的第四名,而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基利克」則被譽為最值得投資的藥品,可以將慢性病轉化為穩定病。
2023-04-30 11:07:14 抗癌新知
衛福部表示,健保財源年年虧損,即使已調高保費仍無法抵擋赤字,因此最快今年七月將調整健保部分負擔,落實分級醫療和降低醫療浪費,同時強化癌症篩檢和追蹤陽性者治療,並找出早期癌症患者,精準使用標靶藥物,減少重複用藥比率。此外,推動家庭醫師制度協助解決慢性病患者重複就醫問題,並規畫補位健保,讓商業保險能彌補健保所無法涵蓋的部分。健保署強調,未來健保的收支預算都會加入「預防」以及「精準」的兩大概念。
2023-04-27 14:28:00 食道癌
日本動畫電影《灌籃高手》片頭曲「LOVE ROCKETS」原唱、54歲樂團「The Birthday」主唱CHIBA YUSUKE(チバユウスケ),24日驚傳罹患食道癌!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顯示,食道癌好發於50-70歲,其中高達9成以上為男性,如有不適症狀,例如長期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應及早就醫檢查治療。
2023-04-27 06:32:00 抗癌新知
癌症就是慢性發炎所產生的疾病,癌症的產生就是各種生活變化、藥、環境汙染這些,最主要的還是影響到你基因的表現,那為什麼會影響,其中就是發炎的機轉。 發炎有2種 身體上的發炎有兩種:急性發炎與慢
2023-04-22 00:44:58 抗癌新知
「口腔黏膜潰瘍、潰爛」是許多接受化療癌友的夢魘,為了保護口腔黏膜,不少癌友聽說「麩醯胺酸」(Glutamine)可保護黏膜,便拼命透過保健食品補充麩醯胺酸,不過在2023年聯合報癌症高峰論壇中,醫師指
2023-04-20 19:09:43 其他癌症
肚子痛是很多人常會遇到的症狀,上吐下瀉也可能讓人以為只是吃壞肚子,或是諾羅病毒。不過有醫師分享病例指出,有患者嚴重上吐下瀉掛急診,一檢查赫然發現膽囊有腫瘤,且膽囊癌已轉移至淋巴、肝臟、腹膜。 禾馨民
2023-04-20 14:43:31 頭頸癌
每年台灣約有8,000例口腔癌病例,導致超過3,000人死亡,其中男性患者30-64歲最為受影響。主要致癌物包括菸草、檳榔和酒精,吸菸和咀嚼檳榔會增加口腔癌的風險,特別是在男性患者中更明顯。台灣衛生福利部推動各年齡層30歲或以上的吸菸或口嚼檳榔者每兩年接受免費黏膜檢查,早期檢測、治療和避免吸菸和口嚼檳榔是降低口腔癌風險的重要預防措施。
2023-04-20 09:56:14 飲食與癌症
讀者翁先生在2023-4-9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非常欽佩尊敬您,感謝您為綱友及眾多讀者解惑各種似是而非的保健知識、健康資訊,也深刻的了解到什麼是實證醫學,真實的科學根據。我也購
2023-04-19 09:42:07 肺癌
讀者許真瑜先生今天(2023-4-18)早上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昨天有個新聞,說空汙害台人罹肺癌是國外3到5倍。媒體引用的是蘇一峰醫師近日在臉書的發文,他說台灣人吸了空氣汙染PM
2023-04-18 18:05:33 卵巢.子宮
新竹國泰醫院今天說,一名60餘歲女子日前腹部腫大以為變胖,但伴隨食慾不振、頻尿等就醫,醫師發現為卵巢腫瘤,手術摘除,測得腫瘤重達3公斤,術後女子康復、減重3公斤。 肚子大以為變胖 檢查發現為卵巢
2023-04-18 00:39:00 乳癌
歌仔戲資深花旦兼製作人郭美珠,十多年前診斷乳癌並切除右乳,近期乳癌復發,需切除左乳,讓她十分崩潰。國內乳癌治療進步,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達八成以上,但許多復發患者抱怨,定期回診,為何還會復發?長庚醫院乳
2023-04-17 11:36:00 乳癌
國內乳癌患者逐年增加,好發原因除飲食西化外,也可能與腸道細菌有關。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教授侯明鋒研究發現,腸道細菌不平衡,將影響女性荷爾蒙,一旦體內雌激素含量增加,進而增加罹患乳癌的風
2023-04-15 16:12:00 大腸直腸癌
陳先生55歲是一名兢兢業業的上班族,最近老闆交代一項專案需要加班趕工,這幾天連續加班到晚上8點,飲食也不正常。一天早上上廁所時,突然解了大量鮮血便,想到爸爸20多年前診斷大腸癌去世,驚惶失措下,趕緊掛
2023-04-15 14:32:00 血癌
劉姓男網友的孩子2021年罹患血癌,幸運得到恩人捐贈周邊血,不過2年後孩子血癌復發,醫師建議家人到國外尋求嵌合抗原受體T...
2023-04-14 10:15:54 血癌
一名劉姓男網友指出,他的孩子兩年前罹患血癌,當時獲捐贈者捐贈周邊血,但兩年後孩子血癌復發,醫師建議家人到國外尋求嵌合抗原...
2023-04-14 08:28:39 抗癌新知
現在許多保健食品含雌激素,一名乳癌婦女習慣吃含雌激素保健食品做保養,她每天大量吃300毫克,沒想到原本停經的她,竟然吃到月經重新出現。後來諮詢後也知道罹患乳癌後不建議以膠囊或錠劑方式大量補充大豆異黃酮
2023-04-13 16:57:07 飲食與癌症
近日作詞人李坤城與小40歲林靖恩「爺孫戀」,因66歲的李坤城大腸癌病逝而結束,讓這個「癌中之王」再度引起注意。近年來也不時聽聞名人因大腸癌症離世的消息,豬哥亮、賀一航、李國修...等名人也都因大腸癌逝
2023-04-10 10:10:00 血癌
白血病俗稱血癌,依癌細胞成熟度和病程發展速度分為急性與慢性,再依細胞的來源及形態特徵分為淋巴性與骨髓性。目前成人ALL的治療分三個階段:一是誘導期,經過多種化學治療,將骨髓內癌細胞控制在5%以下,並恢復骨髓功能,達到形態學上的「完全緩解」之效;接著鞏固期繼續殺死少量癌細胞;最後維持期使用最低劑量的藥物,清除剩餘癌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