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母親吃了2年的巴金森病藥物,一直都有回診與調藥,醫師始終找不到適合她的藥物,服藥後常出現低血壓、沒食慾、沒體力等狀況,該怎麼辦?

聽健康

00:00/00:00

常見解答

[專家解答] 義大醫院醫學研究部副部長 戴逸承

臨床上僅有少部分的巴金森病友,對藥物敏感度高,導致副作用影響生活。

例如,服用左旋多巴後,血壓低、嚴重頭暈;服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後頭暈、猝睡(在白天出現無法克制的短暫睡眠);服用金剛胺類引起不自主運動(頭面部、頸背、四肢的肌肉不自主的抽動);服用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則出現視幻覺、視覺色差等。

如果是初期診斷後,使用巴金森病藥物就已經出現「沒有效果」的情形,需思考診斷可能有錯誤;巴金森病初期的動作障礙症狀,與原發性顫抖、頸椎退化、非典型巴金森病等都有部分類似,「未正確診斷」要被列入可能的原因之一。

巴金森病使用的治療藥物,較少發生「沒食慾」、「沒體力」。出現這2種症狀,需要注意的是,巴友可能伴隨憂鬱症;使用巴金森病的藥物2年,都沒有找到適合藥物,也可能是巴友因情緒問題,主觀認為藥物沒有效果,建議照顧者可與醫師討論,觀察巴友服藥後的客觀症狀變化與主觀感受。

熱門討論

我要發問
  • 匿名

    請問什麼是醫薩刀?
    醫師說巴金森氏症可以用醫薩刀試試, 請問什麼是醫薩刀?

    0 | 1回應 | 31次觀看

    許任淵

    什麼是醫薩刀? 原名來自於英文 ExAblate,包含 Ex(外部的)、Ablate(燒融)兩字的組成, 臺灣衛福部註冊名為 超音波腦神經治療儀。命名為 醫薩刀,中文為 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利用搭載有1024個超音波射源的聚焦式超音波頭盔,針對不同病症在顱內不同腦區進行超音波聚焦燒融手術,相較於傳統手術,此項手術為 不需開腦亦 不使用輻射、不需全身麻醉的無創手術,大幅降低感染及出血風險, 手術過程病人全程清醒,效果在術後立即見效 ,內文有較詳細介紹,來源:https://www.cbshow.org.tw/Blog/Dept_Preview.aspx?blog=Q0JfTVJGVUM=&Type=0&Dept=0170cf51-5d14-4a25-bb2c-beab4f852e35

    顯示更多
  • 蘇心慧

    巴金森病不是老年人專屬,帶你一次看懂成因、治療及預防
    2025 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隨著人口的老化神經退化性疾病也將增加。巴金森氏症 (簡稱巴金森病) 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盛行率第二高的神經退化疾病,根據統計,全台約有 20 萬人罹患巴金森病,但 2021 年健保資料庫中顯示只有近 8 萬人接受治療。 巴金森病為一種慢性、漸進性的神經退化疾病,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統計,1990-2021 年國內罹患巴金森病的患者逐年往上攀升,才 30 年的時間,成長了 50%。在一份全球的研究也發現,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巴金森病的盛行率將遠高於其他疾病,儼然成為超高齡化疾病的另一隱憂。 誰是高危險群?馬偕紀念醫院神經科資深主治醫師李卓育表示,根據臨床經驗,40 歲以前發病者極其少見,60 歲以上盛行率為 1%,而 80 歲以上為 2%,巴金森病的平均發病年齡接近 60 歲。 提到巴金森病,大家可能會想到 80 年代的以《回到未來》電影聲名大噪的米高福克斯及一生致力於創作的音樂大師李泰祥,儘管他們的身體基本的協調能力已不如往昔,但也未因此而放棄人生,反而活出新生命。 巴金森病如何發生,會遺傳嗎? 被醫師診斷為巴金森病,患者第一個反應是:「我生活作息正常、吃得很健康,為什麼會找上我?」李卓育表示,目前醫學界尚未找到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中腦黑質細胞凋亡,導致多巴胺製造減少,使得基底核至運動皮質的神經傳導徑路受到抑制,因而引起運動功能異常。 李卓育強調,目前認為可能的原因是基因及環境因素引起。醫學界已找到 23 個基因與巴金森病有關,但基因發生突變或是二等親、三等親有人罹患此病,只能說發生遺傳機率高於一般人,不過,此類患者通常發病年齡低於 50 歲,屬於年輕型的巴金森病。 若 60 歲以後才發病,推測可能與環境毒素有關,例如接觸農藥、殺蟲劑、乾洗劑、修正液、重金屬等。國外研究發現,無咖啡因咖啡在去除咖啡生豆中的咖啡因時,會使用二氯甲烷或乙酸乙酯等溶劑,二氯甲烷是一種具有毒性的化學物質,恐會對腦部細胞造成損傷。此外,頭部外傷、腦部感染也是危險因子。 巴金森病出現哪些症狀? 李卓育表示,腦部多巴胺神經細胞主要負責分泌一種名為多巴胺的神經化學傳導物質,而多巴胺則是負責協調人體的運動功能,讓人可以完成精細且複雜的動作,隨著年齡的增長,多巴胺神經細胞的數量會逐漸遞減,巴金森病患者退化的速度還會比一般人更快。 而當黑質體細胞分泌多巴胺的濃度低於 80% 時,患者就會出現以下症狀: .單側肢體、手部顫抖 .肢體僵硬、動作緩慢、身軀駝背 .寫字變慢、字體變小 .身體痠痛、無法正常刷牙、扣釦子 .步態不穩、走路小碎步、重心前傾易跌倒、容易摔倒 .臉部呆滯、面無表情、講話含糊不清 .失去行動力,需長期臥床 李卓育說,動作遲緩、僵硬、靜止性顫抖是巴金森病的主要核心症狀,若有出現其中一個症狀,就有可能是巴金森病,建議盡速找神經內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 巴金森病可以早期發現嗎? 很多人以為手腳顫抖、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是老年人功能退化所致,因此很容易忽略初期症狀,往往等到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時,到醫院檢查後才確診,往往病程已進展到第二期或第三期。 李卓育直言,巴金森病初期確實很難察覺,有些患者可能出現僵硬、痠痛、便祕、憂鬱等症狀,遊走於骨科、復健科、精神科及腸胃科,等到出現明顯症狀時,腦中多巴胺細胞已經無法正常運轉了。 雖然巴金森病很難早期發現,但在出現症狀前,患者可能會出現 4 大前驅症狀: 便秘:腸胃內的神經蠕動變的遲緩,甚至在運動遲緩前 10 幾年前就會發生。 睡眠障礙:這裡的睡眠障礙指的是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RBD),也就是所謂的「陷眠」(台語)。李卓育說,出現 RBD 症狀的病人,會真實表現在夢中的狀況,常會出現拳打腳踢或大聲吼叫,而一旦出現此症狀,有 20%-30% 會在 5 年內轉變為巴金森病。 憂鬱:巴金森病人在發病前後合併有憂鬱現象者約有 30-35%,文獻統計上憂鬱會比睡眠障礙早一點出現。 嗅覺異常:嗅覺會出現遲鈍,超過 80% 巴金森病患者有嗅覺遲鈍的問題,可發生在發病 5 年前。 出現上述症狀要注意可能有罹患巴金森病的風險,李卓育說,風險不代表一定發生,這是前驅症狀也並不是疾病預兆,民眾不用過份擔心,若有疑慮還是可以請專業醫師來做鑑別診斷。 巴金森病有哪些治療藥物? 雖然巴金森病至今仍無法治癒,但隨著醫學的進步以及各種治療藥物的問市,目前臨床醫師可使用的治療藥物多達 20-30 種,可依據患者的症狀及需求採取不同採用「雞尾酒」療法,讓患者保有自行打理生活的能力,減少併發症發生,減輕照護者的壓力。 李卓育說,巴金森病的治療可用藥物相當多,主要基礎用藥為左旋多巴和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其他藥物如 COMT 抑制劑、MAO-B 抑制劑、抗膽鹼劑等藥物,均為輔助藥物,用來增加左旋多巴胺的效果或是延緩多巴胺的分解、控制震顫和僵硬等症狀。 在基礎用藥選擇上,李卓育覺得不同年齡用藥策略也不同。以年輕型巴金森病患為例,會優先選擇多巴胺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因為年輕型的巴金森病人腦部退化比較慢,用藥時間可長達數 10 年,太早使用左旋多巴(levodopa)容易造成藥效波動,出現異動症。 他解釋,對於發病較早的年輕族群,馬上使用左旋多巴,雖可以有效改善運動障礙、顫抖及肢體僵硬的症狀,但藥物失效的時間也越早,因此,會建議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治療,可延緩使用左旋多巴的時機。 多巴胺促效劑屬於緩釋長效型藥物,患者一天吃一次即可,當效果不佳時,則會搭配使用低劑量的左旋多巴,1 天服用 3~4 次;年長患者且症狀較晚期者,則會優先給予低劑量左旋多巴,並視情況增加劑量。 什麼是藥物波動? 左旋多巴用於治療巴金森病雖然可以明顯改善外顯的動作症狀,約莫服用 5 至 7 年左右,藥物濃度就難以在體內維持穩定,可能出現「藥效波動」現象,進而產生「異動症」和「斷電現象」。 當藥物在體內濃度過高時,病人手腳或身體會不自主抖動、扭動,即是「異動症」;當藥物濃度過低時,病友身體會突然斷電,雖意識清晰卻無法動彈,則是「斷電現象」。這兩狀況發生時,患者除了要面對外界的異樣眼光外,如果被卡在大馬路上動彈不得,將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 年長患者且症狀較晚期者,則會優先給予低劑量左旋多巴,並視情況增加劑量。李卓育表示,左旋多巴是目前被認為最有效的藥物,可以改善巴金森病產生的手部顫抖、肢體僵硬、動作遲緩等症狀。但多數病人使用 5 年後可能出現藥效波動,導致患者出現異動症、斷電現象。需要適時調整劑量,或合併其他藥物治療。 而部分長者在使用左旋多巴劑量提升到一定程度時,也需要加上一些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或其他藥物,改善藥效波動問題。他強調,這兩種藥物沒有誰好誰壞,而是可以互相搭配長期治療,達到最佳效果,讓病人能維持日常生活自理、行動靈活無障礙即可。 巴金森病的治療之路很長,臨床醫師必須擬定長期的藥物作戰策略,以「藥物接力」方式,延長用藥蜜月期,以提高生活品質。但大前提是患者必須規律用藥,才能維持腦內多巴胺的濃度,李卓育呼籲患者用藥期間千萬不要自行調藥或停藥,如果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應盡早回診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調整劑量或更換藥物。 每月做手指操自我檢測 不論任何年齡,李卓育建議民眾每個月 8 號都應該進行一次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手指打開,拇指與食指規律按 25 下,再換左手進行同樣動作。如果發現手指按壓速度變慢、停頓,或手指打不開、開合大小改變,建議至神經內科做進一步檢查,以釐清是否患病。 巴金森病初期症狀無特異性,不容易察覺,易與其他疾病搞混,許多患者因此遊走於身心科、腸胃科等,雖積極治療仍無法有效改善,也遲遲找不出確切病因。提醒民眾,若有上述動作和非動作症狀、且長期治療無效者,應及早至神經內科評估,別因為找不出病因而失去早期治療的機會。

    1 | 0回應 | 24次觀看

    匿名

    顯示更多
  • 陳婕婼

    拳擊訓練能有效緩解帕金森患者困擾?
    帕金森氏症常見於60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 該族群的症狀為肢體顫抖、僵硬、步態異常, 導致該族群跌倒風險增加、日常生活難以自理。 Moore等人(2021)收集12名帕金森患者, 執行每周兩次且連續六個月的拳擊訓練, 每次課程時長為90分鐘, 檢驗方式為進行前測及後測得比較, 該研究欲探討拳擊訓練對該族群會產生甚麼效益。 ✨研究結果發現,經過六個月的介入,該族群的平衡能力獲得改善。✨ 🙋🏻‍♀️ 過去我在帶領帕金森團體時, 最擔心的也是該族群的跌倒風險, 以及受限於場地的配置, 因此在課程內容編排多以 坐姿有氧訓練、坐姿肌肉訓練為主, 平衡能力則以扶牆椅的 靜態、平衡動態訓練為主, 該研究以沙包作為拳擊訓練的器具, 使患者得以步態不穩時, 攙扶沙包穩定步伐, 利用沙包訓練患者上肢拳擊組合動作, 從組合動作中刺激上肢力量、認知能力, 使該研究獲得平衡能力改善的效益。 該研究已經發表一段時間, 近期才看到該篇文章並與你們分享, 給想開始訓練, 但不知該從何選擇的你。 推薦大家參加  03/10(五)10:00~11:00 「坐著也能打拳擊,鍛鍊肌肉提升心肺!」 這堂課程從簡單的拳擊拳法到快速到出拳技巧! 保證讓學員們在這堂課程收穫滿滿❤️ 資料來源: Moore A, Yee E, Willis BW, Prost EL, Gray AD, Mann JB. A Community-based Boxing Program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Balance in Individual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Int J Exerc Sci. 2021 Jun 1;14(3):876-884. PMID: 35096235; PMCID: PMC8758155.

    2 | 3回應 | 155次觀看

    匿名

    帕金森病患也能做,開眼界了!

    顯示更多
  • 匿名

    帕金森氏症
    家人才50歲就發現帕金森氏症,在藥物控制下其實都不影響工作,雖然動作較慢,偶爾會發生幾分鐘的當機,但其實都可以在時間內完成工作,但主管卻一直刻意刁難、暗示應該要離職,是否可以透過職醫的管道做什麼申訴,畢竟再不到10年就可以辦理退休了,實在不願意這樣放棄工作。

    0 | 2回應 | 59次觀看

    匿名

    這個主管已經有犯法的問題了,可以尋求相關機構、法律的協助,並祝福有個好的結果 你的家人很厲害,即使有帕金森仍有完成工作!!

    顯示更多
  • 董聿芸

    語言治療師是什麼?
    大家好 我是語言治療師董聿芸,我們即將在11/10(五)見面囉☺️ 想請問大家有聽過語言治療師這個職業嗎?語言治療師是在什麼呀?在哪裡可以找到語言治療師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說出你對語言治療師的好奇,我會在11/10(五)回答大家的問題唷🥰

    0 | 3回應 | 58次觀看

    匿名

    醫院才找得到吧?

    顯示更多
  • 劉彥伶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了解失智症5大種類、原因及症狀分期
    隨著年紀增長,腦細胞老化使得年長者開始變得健忘,例如經常忘記帶東西出門、忘了關瓦斯、記不起朋友的名字等,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罹患失智症。 然而,失智症其實與正常老化現象並不相同,不僅會讓人完全忘記自己做過的事情,還會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判斷力、語言能力退化等問題。 以下就讓《Hello醫師》帶你一同了解失智症的常見症狀、種類,並依照失智症的病程分期,分別說明不同失智症患者可能會發生的症狀。 什麼是失智症? 失智症(Dementia,俗稱老人癡呆症),是由腦神經疾病、身體系統性疾病、藥物或使用成癮物質,所引起的持續性認知功能下降的疾病。罹病者會面臨思考能力、判斷力、記憶力、空間感、理智等全面性的心智能力喪失。 失智症通常好發於65歲以上長者,但有極少數患者會在30~50歲左右得到失智症,亦稱「年輕型失智症」。 失智症10大常見症狀 以下為失智症的常見症狀,家中長輩如有出現這些症狀,請盡快就醫,請醫師做進一步的治療: 記憶力喪失且影響到生活(推薦閱讀:健忘或阿茲海默症?改善記憶的5方法) 無法妥善處理原本熟悉的事務 計劃事情或解決問題能力下降 易對時間及地點感到混淆 言語表達或書寫困難 對於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感到困難 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 判斷力變差 對工作或從事社交活動不感興趣 情緒和個性發生明顯改變 失智症就是阿茲海默症嗎?認識失智症5大種類及原因: 不少人會認為阿茲海默症相當於失智症,其實它僅為其失智症的其中1種,其它還包括血管性失智症、路易體失智症、額顳葉失智症及其它因素所致的失智症。以下將為您詳細說明失智症5大種類的成因與症狀: 1.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在1907年,由一位德國精神病專家愛羅斯.阿茲海默(Alois Alzheimer)發表了「老年癡呆症」的病例,後來便以其名來命名此疾病。 當β型澱粉樣蛋白(β-amyloid peptide)在腦內過度沉積,會使腦神經中的免疫細胞「微小膠細胞」(Microglia)及傳訊調節細胞「星狀細胞 」(Astrocyte)活化,造成發炎反應,最終引起腦神經細胞壞死,引發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常見症狀為記憶力衰退、出現幻覺、判斷力下降,到了病程後期,患者還可能出現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等帕金森氏症的症狀。 2. 血管性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 血管性失智症源於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進而導致腦細胞損傷。 一般而言,曾發生中風的病患約有5%會罹患血管性失智症,一旦罹病,患者的認知功能可能會突然惡化,並伴隨動作緩慢、步態不穩、情緒起伏大或罹患憂鬱症等其他精神疾病。 3. 路易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DLB) 當大腦中的α-突觸核蛋白的蛋白質異常沉積時,就可能導致認知功能退化,而罹患路易體失智症。 路易體失智症好發於70歲以上老年人,為第2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常見症狀除認知功能障礙外,之後還可能出現帕金森氏症的症狀,包括手抖、走路不穩及無法解釋的跌倒現象等,甚至也會有較明顯的視、聽幻覺、情緒不穩或妄想等精神症狀。 4. 額顳葉失智症(Frontotemporal disorders, FTD) 當腦內的額葉、顳葉漸漸萎縮,就會使腦神經退化,引發額顳葉失智症,而在所有額顳葉失智症患者當中,約4成有失智症家族史,其中10%為顯性遺傳;其盛行率僅次於阿茲海默症與路易體失智症,通常好發於50歲以上中老年人,屬於進展緩慢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之一。 此外,不同於阿茲海默症以記憶缺損為主要症狀,額顳葉失智症則是以情緒、行為異常(如該安靜的場合卻一直講話)、執行功能缺損或語言障礙為主要症狀,往往不容易與精神疾病做出區別。 5. 其它因素所致的失智症 有些失智症是由特定原因造成,經過治療可能有機會恢復,而這類型失智症的病因主要可分成以下4種: 新陳代謝異常: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等。 營養失調:如缺乏維他命B12、葉酸等營養素。 顱內病灶:如腦部腫瘤、常壓性水腦症、腦部創傷等。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梅毒、愛滋病等。 中毒:如長期濫用藥物、酗酒、重金屬中毒等。 失智症症狀分期:輕度知能障礙、失智初期、中期、晚期 失智症依病程可劃分為輕度知能障礙、失智初期、中期及晚期,而每位患者退化的時間都不太相同,有時症狀會有所改善,有時卻又會突然加重。 由輕度知能障礙發展到晚期,平均病程約8~10年,但每個人退化的時間不一定,可能短至2年,長則可持續20年之久。(延伸閱讀:睡多不一定好?多於9小時反更易失智,快跟著4方法預防失智症)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顯示,台灣65歲以上老人當中,有輕度認知障礙的人口佔18.01%,而失智症初期到晚期的人口則佔7.64%。以下分別說明失智症病程各自的發展: 1.輕度知能障礙: 為正常老化到失智症的過渡階段,而每年約有10%~15%輕度知能障礙會發展為失智症。患者可能會出現輕微健忘的症狀,並對較為複雜工作感到困擾,但從事簡易的日常事務則並無影響。 2.失智症初期(輕度) 由於症狀相當輕微,患者的外表與行為與一般人並無差異,所以經常遭到忽略,而延誤就診。 在失智症初期,患者通常無法記得近期發生的事情,而反覆詢問身邊親友,但對於過去年輕時的回憶卻記得格外清楚;此外,病患的判斷力及工作能力可能會逐漸減弱,也無法處理日常生活中較複雜的事物,如不會存、提款等。 3.失智症中期(中度) 到了中期,患者的判斷力及生活能力會逐漸下降,且在處理日常事務會變得更加困難,常見症狀包括無法區分季節、認不出熟識的親友、失眠、情緒異常波動、性格改變,甚至連自行煮飯、洗衣服、個人清潔衛生處理等基本生活能力都可能產生問題。 4.失智症晚期(重度) 此階段的病患記憶力幾乎完全喪失,記不得生命中重要的事情、日夜顛倒、無法與家屬進行簡單日常溝通、分不清楚家中環境格局,甚至忘記自己是誰,且缺乏判斷力與理解力。 另外,失智症晚期患者也可能因長期缺乏運動,導致四肢肌力退化、需長期臥床,並完全依賴家屬的照顧。(延伸閱讀:「肌少症」上身、心臟病就敲門!強肌護心卡緊動起來) <本文章轉自 Hello醫師:失智症≠阿茲海默症!了解失智症5大種類、原因及症狀分期 >

    1 | 3回應 | 109次觀看

    春天的媽

    請問有的人本次身因個性從小常健忘,處理事情會比別人慢,對新事物會先想過練習幾次才會進入狀況。這是不是認知功能有問題?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