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看更多

疾病百科

看更多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最近很熱門的飲食方法生酮飲食,聽說對巴金森病具有療效。請問生酮飲食真的能改善巴金森病嗎?

聽健康

00:00/00:00

常見解答

[專家解答] 陸教授神經科診所院長 陸清松

巴金森病目前雖然沒有治療痊癒的方法,但是藥物以及運動可以有效的改善巴金森病症狀。無論是各種飲食方式對於巴金森病都「沒有」被證實有任何療效,或是可以幫助減緩症狀。

不管是生酮飲食、地中海飲食都回歸到人體特殊化的營養攝取。站在其它疾病的角度,這2種飲食對人體是有益的。像是生酮飲食有人運用在減重,地中海飲食則可以減少心血管的負擔,增加蔬果的攝取及纖維質,可以幫助排便等。

如果巴友因相信坊間流傳生酮飲食或是地中海飲食可以改善巴金森病,而放棄正規的藥物治療,此舉將是「反客為主」,千萬不要迷信這些飲食方式就能改善疾病。飲食方式仍是要回到人體基本的營養以及熱量需求。

熱門討論

我要發問
  • 謝佳翰

    老人怕跌倒!那要怎麼預防呢?
    預防跌倒有幾個層面一個是環境層面 1.清空走道障礙物 2.燈光要明亮 3保持地板的乾燥 第二就是自己的身體能力 1.視力視野要良好 2.平衡能力好 3.肌肉力量充足 4.骨質密度強壯 5脊椎姿勢挺直 以上的運動都可以透過運動來獲得改善

    0 | 7回應 | 45次觀看

    施坤明

    年紀大的長輩跌倒真的很危險

    顯示更多
  • 匿名

    嗅覺失調
    嗅覺失調怎麼復健?

    0 | 5回應 | 77次觀看

    全銀運動

    請扮演一位專業醫師,回答若有嗅覺失調的問題,可以怎麼復健呢?

    顯示更多
  • 許孟淳

    帕金森
    處理

    0 | 2回應 | 19次觀看

    徐孟君

    您好!很高興您提出健康諮詢問題~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系統退化性疾病,患者都希望能重拾生活的自主權。運動被認為是帕金森氏症的良藥,以下資訊供參考: ◎運動量維持每天至少30分鐘,每周5次。 ◎可將30分鐘分成三次,每次10分鐘,效果會比一次30分鐘更好。 ◎學習提升動作的品質,「有覺知的運動」可作為改變的開始,例如:太極、瑜珈。 *可使用「動中覺察」,關注個人對自己的覺察,藉由動作從輕柔慢小開始,覺察自己原本使用身體的慣性模式,接著探索用不同的方式去使用身體,在過程中瞭解有哪些部位是過度用力緊張的?有什麼方式是更輕鬆有效率的?更適合自己的?然後才改變速度或幅度,練習至熟練。先重質,之後才逐步增量。 *進行動中覺察練習時,不強迫自己或過度拉筋,要提醒自己動作幅度在舒適的範圍內。如果感到疼痛,就要減慢動作的速度或幅度,或者先暫停休息,用想像的方式先在腦中模擬,等身體準備好了,再重新開始。 *常常練習帶著覺知地動作,長久下來,就會比較知道自己是如何使用身體的,越了解自己的身心,就可以找到比較輕鬆有效的方式與之共處。當可以喚起更多身體的部位一起分工合作,全身心整體參與動作,就會比較輕鬆省力,降低因活動不當而受傷的風險。 ~以上資訊供參考,謝謝~

    顯示更多
  • p

    帕金森氏症
    請問患有帕金森氏症的患者,吞嚥困難時可以如何求助,謝謝

    0 | 1回應 | 27次觀看

    蘇心慧

    您好,關於您提出的問題,有以下資訊提供給您參考: 帕金森病患吃飯時較難下嚥,喝水或喝湯時也比較容易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在食物的準備上需花費較多心力,建議可以根據病患的吞嚥及咀嚼狀況調整,可將食物切小塊、煮軟爛或打成泥狀來進食,能增加阻力降低吞嚥造成的嗆咳問題。

    顯示更多
  • 匿名

    帕金森氏症
    家人才50歲就發現帕金森氏症,在藥物控制下其實都不影響工作,雖然動作較慢,偶爾會發生幾分鐘的當機,但其實都可以在時間內完成工作,但主管卻一直刻意刁難、暗示應該要離職,是否可以透過職醫的管道做什麼申訴,畢竟再不到10年就可以辦理退休了,實在不願意這樣放棄工作。

    0 | 2回應 | 69次觀看

    匿名

    這個主管已經有犯法的問題了,可以尋求相關機構、法律的協助,並祝福有個好的結果 你的家人很厲害,即使有帕金森仍有完成工作!!

    顯示更多
  • Amber

    吞嚥備餐技巧及訓練筆記(簡單紀錄內容給各位有方向的參考)
    主題分別有:1.吞嚥生理、2.吞嚥障礙、3.吞嚥初篩、4.專業轉介、5.飲食質地分類 、6.居家餵食技巧及吞嚥練習 人體平均吞嚥次數達600次以上,肌肉神經的支配多達30條以上。 *吞嚥口訣:前氣管、後食道 吞嚥五階段: 1.認知期:食物進入口腔前大腦會依據過往經驗做飲食準備。 2.口腔準備期:食物放入口裡咀嚼成食團的過程。 3.口腔期:食物已咀嚼成團往後送的過程。 4.咽喉期:食團在口腔往下到食道準備下送。 5.食道期:食團透過蠕動推動到胃部。 吞嚥障礙:食物從嘴進入食道的過程中產生困難,影響進食安全。 高風險族群 1.中風 2.失智症 3.帕金森氏症 4.頭頸癌 5.老化 6.肌少症 吞嚥障礙併發症 1.吸入性肺炎:食物未進到食道跑到氣管,進而掉入肺部造成發炎而影響整體免疫功能 2.體重減輕 3.窒息 4.脫水 5.營養不良 6.生活品質降低 7.憂鬱、焦慮 吞嚥效率:處理食物效率較差,導致大量殘留在口腔、咽喉腔 吞嚥安全:食物無法正常進入食道,因保護機制受損導致食物進入氣管 靜默式吸入:當食物進入呼吸道時,病患沒有感覺且沒有咳嗽反應 (中風患者有8%~27%有此現象) 吞嚥篩檢目的:找出潛在有吞嚥問題風險之個案 **日常生活中觀察吞嚥狀況 1.吃東西常嗆到 2.進食時間拉很長 3.自己不知道口腔殘留許多菜渣 4.東西吃不完的次數越來越多 5.常發燒或感染肺炎 6.不明原因而體重一直減輕 7.吃東西覺得好累 8.說話聲音一直覺得有異物感卡住 9.很常咳嗽 **使用吞嚥篩檢工具:EAT-10 (總分在三分以上建議轉介諮詢) **轉介專業人員 辨識肺炎如下: 低溫燒(37.5度)、明顯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燒畏寒、頭痛、疲倦嗜睡、食慾不振、神志不清、咳嗽並伴隨黏膜濃痰、肋膜性胸痛 預防肺炎風險:口腔清潔、監控吞嚥、多運動 (*)專業轉介(重要*3/復健科或耳鼻喉科) 專業人員如下有: 1.語言治療師:針對吞嚥及言語障礙進行評估及治療 2.營養師:針對營養攝取提供評估及諮詢 3.醫師:針對臨床診斷及相關病史提供醫療評估介入 4.物理治療師:針對病患擺位和大動作能力進行評估及介入 5.職能治療師:針對病患精細動作(使用餐具)進行評估及介入(*)飲食質地分類 6.護理師:協助執行吞嚥篩檢及吞嚥照護 IDDSI: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委員會(資料可在國建署查得) 固態食物 (*)7:容易咬軟質食:無吞嚥困難,飲食或喝水時也不會有嗆咳問題,有輕微咀嚼困難 (*)6:牙齦碎軟質食:無吞嚥困難,牙齒無法咀嚼,用牙齦咀嚼可輕易壓碎的食物 (*)5:舌頭壓碎軟食:進食能力可能有吞嚥困難,用舌頭壓碎的食物 (*)4:不需咬細泥食:進食能力有吞嚥困難,食物質地以泥狀 液態食物 (*)4:均質化糊狀食 (*)3:中濃稠流動食(right)質地無結塊具流動性不需咀嚼,如:果泥、肉汁、肉醬 (*)2:低濃稠流動食(right)質地流速比輕稠稍慢,適用舌頭控制較弱者,可用吸管亦可盛裝杯子飲用,如:糖漿、醬汁 (*)1:微濃稠流動食(right)質地流速比水稍慢,如:豆漿、果汁、嬰兒配方奶 食物備餐原則 1.接受語言治療師評估後建議的食物質地分級進行調配 2.單一質地且均質為原則 3.避免粉狀或微粒食物(如:芝麻) 4.避免混合質地食物(如:泡飯、湯麵) 5.避免黏度高食度(如:年糕、糯米) 液體備餐原則 1.接受語言治療師評估後建議的食物質地分級進行調配 2.切勿在接受評估前直接使用增稠劑 3.液體避免顆粒混雜(如:燕麥奶) 4.使用增稠劑後應盡速飲用,避免沉澱及影響口感 居家餵食技巧 1.參考語言治療師評估後的吞嚥技巧建議,準備餵食工具(如:湯匙、杯子) 2.確認患者清醒時餵食 3.保持安全進食姿勢:坐直90度、若坐臥上半身至少仰起60度 4.避免催促保持進餐氣氛 5.避免其他干擾源(如電視) 6.每口量以不塞滿嘴巴為原則 7.檢查口中是否有殘留,發聲時是否有濕潤聲 居家吞嚥練習 1.吞嚥練習以維持並提升口腔、咽喉肌群力量 2.練習前提仍須請語言治療師評估 3.居家最好的吞嚥練習是讓長輩吃喝食物 吞嚥迷思總結 Q:低頭吞嚥最安全? A:否;針對不同狀況會有不同擺位的姿勢,須接受物理治療師專業諮詢建議來練習 Q: 液體調稠就不會咳嗽? A: 否;有可能長輩感受不到異物感,可能導致食物掉入氣管造成靜默式吸入 Q: 沒有咳嗽就安全? A: 否;有可能長輩感受不到異物感,可能導致食物掉入氣管造成靜默式吸入 Q: 自己做運動就會好? A: 否;前提須先了解長輩在吞嚥上哪個肌群受損再來給予正確部位的肌群訓練

    2 | 3回應 | 220次觀看

    匿名

    好可惜沒有報名到

    顯示更多
AI 腦力健身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