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旋轉肌袖病變
審稿:台灣復健醫學會

疾病基本資料
- 英文名稱:
Frozen Shoulder, Subacromial Impingement, Rotator Cuff Tendinopathy
- 就診科別:
復健科,骨科
- 身體部位:
肩關節
肩旋轉肌袖病變是肩關節周圍肌肉、韌帶、滑囊、關節囊等組織退化、受傷或病變,而引起的關節囊慢性炎症,因患病部位牽涉關節周圍,亦稱肩周炎,以女性患者居多,又因臨床統計平均約五十歲以上發病,故俗稱五十肩。致病原尚不明瞭,推測可能與肌鍵炎、肌腱老化、外傷骨折及特定疾病等因素有關。五十肩依其病程可分為疼痛期、冰凍期和解凍期三個時期。症狀包括:肩頸部疼痛、肩膀僵硬、手舉不起來、肩關肩在某些角度的活動度受限等。此外,患者夜間睡覺時疼痛感會更為劇烈。
治療上,多採物理運動的復健方法,如爬牆運動、鐘擺運動、肩輪運動等,強化患者肩部肌肉力,或透過熱敷、短波、超音波療法,減輕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疼痛感。
疾病原因
超過百分之七十的五十肩為「肩旋轉肌袖病變」。人體肩胛骨有四條不同的肌肉及韌帶所組成的肩旋轉肌袖,如同一套衣袖般附著於肩關節,具有牽引手臂抬舉,並維持肩關節在活動中穩定等功能。
原發性五十肩的原因未明,一般推測與老化有關,年紀越大,肩部承受壓力的次數就越多,使得肌袖磨損加劇;上年紀後修復力也變差,肩膀受傷發炎需要的復原時間拉長,易使發炎的修復細胞趁機進入肩關節盂,連帶影響周邊機能。其他可能的原因還有天生肩峰特別下彎、導致舉手動作總是讓旋轉肌撞擊到肩峰下緣,加速肌袖的磨損率。
次發性五十肩的原因與特殊外傷或疾病有關,如長骨刺、肌腱炎、肱骨骨折或脫臼等,以及糖尿病、腦中風、心肌梗塞、因腫瘤住院開刀等因素使肩部不適,導致患者下意識減少肩膀活動,久而久之,肩關節囊便容易病變退化,黏連、僵硬。
五十肩依其病程可分三個時期:
- 疼痛期(急性發炎期):這個階段,患者的痛楚在運動和夜晚睡覺時較為明顯,放射性的疼痛可能往上擴及頸部、耳部,亦往下蔓延至上臂及手肘,持續約兩個半月至八個月不等。
- 冰凍期(黏連起始期):疼痛感稍緩但仍存在,肩部活動角度更為受限,特別是上舉、外展和內收等動作,如梳頭、穿脫衣、扣背釦、或洗臉刷牙等,可持續約四個月到一年不等。
- 解凍期(舒緩期):痛感幾乎消失,但肩關節活動度受限加劇,多數患者手部動作無法過肩,長達一至三年以上。
症狀
肩痛.頸痛.肩膀僵硬.無法舉手.肩膀無力.關節活動受限
好發族群
- 好發於五十~六十歲以上的中高齡者,女性發病率略高於男性。
- 過去肩膀曾有過受傷病史的人,如受車禍撞擊、骨折或脫臼、各種運動傷害、體力勞動、或過度提重物造成的職業傷害等。
- 罹患特殊疾病,如肌腱炎、腦中風、關節炎、心肌梗塞、開胸、乳癌手術等,短時間內肩部無法自由活動的患者,容易併發五十肩症狀。此外,糖尿病患者的軟組織病變性高,有相當高的比率會併發五十肩。
預防與治療
- 平時適度舒展肩關節,可促進關節囊膜分泌新滑液,保健肩部關節軟骨組織。
- 在抬舉重物、做家事、搬行李或家具時,多衡量自身的能力,勿勉強超出肩膀的負荷,也要避免長時間從事過度抬肩的運動,如舉啞鈴、投擲、球類運動等,運動前後記得做足暖身操。
- 如有肌腱炎或其他肩痛症狀應及早就醫治療,避免演變成五十肩。若因住院開刀、骨折造成肩膀活動不易,也要每日勤於復健,保持肩膀的靈活度。
- 糖尿病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降低軟組織病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