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癬
審稿:林政賢皮膚科診所林政賢醫師

疾病基本資料
- 英文名稱:
Tinea cruris
- 就診科別:
皮膚科
- 身體部位:
鼠蹊部
專指鼠蹊部的黴菌感染,與足癬(香港腳)為同一種病原體,當黴菌感染到了人體的大腿內側、臀部、會陰等私密部位所引發的皮膚癬病,就稱為股癬。俗稱的「胯下癢」問題,最常見的就是股癬,臨床診斷上需謹慎與紅癬、牛皮癬、溼疹及脂漏性皮膚炎等其他相近的皮膚病區別清楚,以對症下藥,盡早治療,避免病情向外擴大,侵犯整個大腿和身驅。治療上需耐心擦抗黴菌藥膏,若症狀較嚴重可能還需搭配口服抗黴菌藥,用藥務必配合醫師指示,若見好轉即自行停藥,很容易再復發。
疾病原因
股癬是一種皮膚黴菌感染,以皮癬菌為主。台灣夏季潮溼悶熱,正是皮癬菌容易生長的環境。
其實黴菌的種類繁多,平時共存於人體皮膚、黏膜、消化道等,與體內外的生態平衡之間具有一定的制衡作用,正常情況下並不會致病,除非有一些利於增生的條件出現。像是長期使用抗生素,造成人體內的菌群失衡,抵抗力下降,當表皮又有傷口,致病性的黴菌就會進一步侵犯皮下,引發局部癬。而皮質類固醇使用過多,也容易使白血球吞噬功能下滑,減低免疫力,讓致病黴菌得以侵入。特殊的環境要件也有影響,如男性或肥胖者的鼠蹊部位,溫熱潮溼的季節,多汗的人,特定的職業譬如長時間坐在位子上、計程車司機等,對致病黴菌來說都是很適合發病的溫床。
股癬的黴菌還可藉由接觸而傳播,如共用內衣褲、浴巾等,甚至可藉性行為而傳染。此外,患癬病的人也可因自己的搔抓,將原本位在身體其他部位的黴菌(例如足癬),帶到鼠蹊部位而致病。
症狀
胯下發紅.胯下脫皮.環狀圓形斑片.脫屑.丘疹.搔癢.水皰.結痂.膿包
併發症
- 毛囊炎
- 色素沉澱
- 表皮苔蘚化症
- 體癬
- 足癬
- 蜂窩性組織炎
好發族群
- 愛穿牛仔褲和緊身褲的人,其中又以男性高於女性。
- 運動量大、流汗多的人。
- 肥胖者,鼠蹊部的皮膚皺折更多,如果又經常不注意清潔,就很容易營造出黴菌滋生的環境。
- 免疫力低弱的人。特別是本身罹患惡性腫瘤、糖尿病、愛滋病,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的人,會比一般人更容易染上股癬。
- 長期仰賴類固醇止癢者。
- 白帶過多的患者。
- 農夫或經常從事園藝者。
- 需長時間坐著的工作者、如司機。
預防
- 維持私密部位清潔,每天洗澡,運動後盡可能立即沖澡更衣,並記得將胯下及肛門處的水分仔細擦乾。
- 穿著寬鬆且易吸汗的內褲及外褲,男性宜選擇較為寬鬆的棉質四角褲,女性則要避免穿著排汗不佳的尼龍材質褲襪。
- 女性於生理期間勤於更換衛生棉。
- 避免長時間坐著又翹腳,使鼠蹊部更加悶熱。
- 如生活環境無法避免溼熱,可隨時到衛浴間用毛巾擦拭汗液,保持乾爽。
- 養成良好衛生習慣,避免使用他人的內衣褲、洗浴用品等。
- 染病時暫停各種性接觸,避免傳染對方。
- 勤洗手。身體若有其他部位長癬,不要亂抓,若摸了應用肥皂洗手。
- 不濫用成藥,造成皮膚抵抗力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