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漏性皮膚炎

疾病基本資料
- 英文名稱:
脂漏性皮膚炎
- 就診科別:
皮膚科
- 身體部位:
皮膚
一種和皮脂分泌有關的皮膚炎症,好發於人體皮脂腺分泌旺盛之處,例如頭皮、額頭、眉毛、眼皮、鼻兩側、耳前後、顏面人中、前胸、後背、腋下等。當皮脂分泌過多就成「油性脂漏」,如果過少便成「乾性脂漏」,兩者都屬於皮脂失衡現象,會進一步造成皮膚發炎、紅腫、起疹的病症。
一般來說與遺傳和體質有關,大致可分為嬰兒型與成人型。嬰兒型多發生在出生後數個月內,多數在週歲前會自己痊癒。而成年才發病的,通常與壓力大、作息不正常、免疫力下降、季節轉換有關。且成年後才患病的人再發率很高,容易演變成慢性病,只能長期治療並搭配生活型態的調整,很難根治。
疾病原因
脂漏性皮膚炎目前確實的病因未明,大多認為與遺傳和體質密切相關。發病基礎為人體皮脂狀況異常所產生的炎症。平時人體的表面存在著某些特定的黴菌和細菌,如皮屑芽孢菌(黴菌)、痤瘡桿菌(細菌),它們多位於皮脂腺分布的部位,如果有某些原因造成皮脂分泌過剩,代謝不掉,黴菌和細菌就會在此大量繁殖,進而引發炎症。脂漏性皮膚炎多半與皮屑芽孢菌有關。
造成皮脂分泌過剩的原因除了先天體質之外,年齡也可能是一個因素。新生兒由於剛從母體而來,受到性激素以雄激素為主的影響,皮脂腺活動容易過旺,油性脂漏的狀況很常見,以後隨年齡增長,來自母體的雄激素逐漸消失,皮脂分泌可望恢復正常。到了青春期前後由於荷爾蒙的變化,皮脂腺活動又會開始活躍,至於成人期間,可能因為外在因素諸如經常熬夜的生活作息、油膩和刺激的飲食習慣、工作壓力、情緒……等影響下而使油性脂漏嚴重,老年則趨於和緩。而在一些特殊的氣候環境下,尤其秋冬季節,皮脂分泌如果過於稀少,由季節癢、搔抓所引起的皮膚發炎,也可能誘使表皮增生黴菌和細菌,產生脂漏性皮膚炎。
其他如愛滋病等免疫功能不佳者,也可能對皮膚表面的黴菌較無抵抗力,進而引發脂漏性皮膚炎。
症狀
皮膚出油.皮膚乾燥.發癢.發紅.發炎.脫屑.乾屑.紅斑.出疹.黃色皮鱗屑.黃褐色結痂.搔癢.破皮糜爛.掉髮.頭皮油垢
併發症
好發族群
- 週歲以下的新生兒,由於剛出生的皮脂腺活動分泌較為旺盛,因此發病率也高。
- 30~60歲的中年人,臨床上男性多於女性。
- 雙親其中患有脂漏性皮膚炎,遺傳至下一代的體質將有較高的發病率。
- 內外因素導致內分泌失調者,例如長期生活作息不規律、熬夜、工作壓力過大、或女性經期症候群等。
- 肌膚代謝紊亂者,易使表皮原本共存的皮屑芽孢菌(黴菌)等大量滋生,進而引起發炎。
- 皮膚受外部化學刺激,如使用刺激性的染燙劑、造型、清潔、護膚用品的人。
- 飲食習慣不佳者,如愛吃高熱量、高油脂或刺激性的食物,及缺乏維生素B2或B6的人。
- 過度使用熱水洗臉,蒸臉,三溫暖等。
- 免疫功能不佳者,皮膚抵抗力較差的族群,如洗腎及愛滋病患等。
- 其他如老年人或中風、維生素B2或B6缺乏、帕金森氏症、心血管疾病等。
預防
- 飲食清淡,避免多脂多糖或刺激性的飲食,並多吃蔬菜水果。
- 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和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睡眠充足,排便通暢。
- 減少工作壓力及焦慮或興奮等不穩定的情緒。
- 臉部保養宜使用不含酒精性的保養品、化妝水,避免對皮膚造成刺激。去油、去角質的產品也不要過度使用,以免傷害肌膚原本的水油均衡機能,有礙代謝。
- 留意頭皮護理,洗頭多用溫水,以指腹輕輕按摩頭皮,避免大力抓扯造成頭皮受傷或發炎,也要避免用過熱的風吹頭髮。如頭皮屑多的時候,可使用含抗黴菌藥劑、或含焦油(tar)、硫化硒(selenium)、水楊酸(Salicylic acid)等的洗髮精來潤洗頭皮,緩解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