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過緩
審稿: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科主治醫師張世霖

疾病基本資料
- 英文名稱:
Bradycardia
- 就診科別:
心臟內科、心律不整門診
- 身體部位:
心臟
心律過緩是心律不整的表現之一,正常人的心律為每分鐘50~100次,當心律低於每分鐘50次時,就可以稱為心律過緩。大多數患者在心律低於每分鐘50次才會有明顯的症狀出現。而對於心律過緩卻沒有症狀的患者,宜定期量測心跳及注意身體狀況;有症狀發生的患者則需進一步評估症狀是否與心律過緩有所關聯。
疾病原因
心臟的跳動是由右心房上的竇房節發出訊號,經房室節而傳導到下方的心室肌肉,觸發肌肉收縮而產生。若是竇房節出現問題,即會發生病竇症候群,導致心律過緩,甚至心跳暫停。除此之外,若房室節出現傳導異常,會導致心臟電流傳導受阻,即房室傳導阻滯,也會造成心律過緩。
症狀
頭暈.疲倦.無力.昏厥.心悸.心跳停止.胸悶.運動耐受度減弱
併發症
好發族群
- 先天性心臟病患者
- 心臟傳導組織退化者
- 年長者
- 運動員
- 腦下垂體功能低下者
- 服用神經藥物或高血壓藥物者
- 內分泌功能異常者
- 自律神經失調者
診斷
心律過緩的診斷方式,包括心電圖、運動心電圖、24小時霍特心電圖檢查、長時間貼片式心電圖記錄器 (2-14天) 、植入式心電圖記錄器 (數月至1年以上),可以記錄心跳及心電圖的詳細狀態。更進一步則有心臟電氣生理學檢查,即心導管檢查,檢視心臟傳導路徑是否出現異常。
治療
- 若是僅為心律過緩,而沒有明確症狀者,需定期觀察,必要時可至心臟科門診就診。然而,有症狀出現者,為避免產生併發症,須立即至心臟科門診檢查,找出病因。檢查後如確診為嚴重心律過緩者,如病竇症候群、高度房室傳導阻滯等,則必須接受心臟節律器植入手術。心臟節律器植入後,將持續監控心跳,當心律過緩時,節律器會電刺激心肌收縮,維持心律穩定。
預防
- 固定從事有氧運動,保持規律作息,也有助於降低心律過緩發生的可能性,避免服用不明藥物。此外,心血管疾病患者應定期量測脈搏及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