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跟隨媽祖進香有什麼禁忌?2024白沙屯媽祖繞境日程、路線總整理,5件事保平安!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新冠肺炎

  • 審稿:黃玉成/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

更新時間:2023-10-06

  • 疾病名稱: 新冠肺炎
  • 英文名稱:Coronavirus Disease-2019, COVID-19
  • 別名: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新冠肺炎是什麼?

新冠肺炎(COVID-19)是由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又稱新型冠狀病毒)所引發的高度傳染性疾病。在2019年末於中國大陸湖北省武漢市首次被發現,之後迅速擴散至全球,逐漸變成全球性大瘟疫,成為人類歷史上大規模流行病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 WHO)於2020年1月30日公布此為一公共衛生緊急事件,2月11日將此新型冠狀病毒所造成的疾病稱為COVID-19(Coronavirus Disease-2019),國際病毒學分類學會則將此病毒學名定為SARS-CoV-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國內於2020 年 1 月 15 日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2020年 1 月 21 日出現第一起境外移入確診個案, 2021 年 5 月爆發第一次社區感染;2022年Omicron 變異株流行,截至7月底,全國染疫人數突破四百萬例。

新冠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傳染、近距離密切接觸或經由染污物品間接接觸,甚至氣溶膠傳染。常見症狀為類流感症狀,例如發燒、四肢無力、疲倦、咽喉疼痛、流鼻水、乾咳等,也可能伴隨有嘔吐、腹瀉、味覺或嗅覺喪失等,部分病人會轉為中重症如肺炎、呼吸窘迫、呼吸衰竭等,但也有人沒有明顯的症狀,卻仍具有傳染力。

部分 COVID-19 患者在急性期康復後,會有持續性或新出現的症狀,稱為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 (post-COVID condition)。也有患者於感染後很長一段時間仍受到症狀困擾,被稱為「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

由於新冠病毒問世僅2年多,且變異株不斷出現,缺乏長時間的研究數據,目前還不知道新冠病毒對人體的全部影響。

目前預防COVID-19的方法包括接種疫苗及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等NPI(非藥物性介入措施),隔離與檢疫是避免病毒傳播的有效方法,但隨著病毒傳播迅速及致死率下降,各國陸續放寬隔離與檢疫措施。

 

新冠肺炎有哪些症狀?

  • 發燒
  • 乾咳
  • 倦怠
  • 呼吸急促
  • 呼吸困難
  • 肌肉痛
  • 頭痛
  • 喉嚨痛
  • 流鼻水
  • 腹瀉
  • 胸痛
  • 結膜炎
  • 噁心
  • 嘔吐
  • 皮疹
  • 嗅覺或味覺異常

新冠肺炎該如何預防?

為預防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民眾應避免直接接觸到疑似COVID-19個案帶有病毒之分泌物與預防其飛沫傳染。相關預防措施包含:

 

  • 接種疫苗,COVID-19疫苗可降低感染和傳播COVID-19的風險。
  • 避免與任何生病或有症狀的人密切接觸。
  • 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並維持社交距離(室外1公尺,室內1.5公尺)或佩戴口罩。
  • 維持手部衛生習慣(尤其飯前與如廁後)、手部不清潔時不觸碰眼口鼻。
  • 經常用肥皂和水洗手至少20秒,或使用酒精含量至少為 60%的酒精類洗手液。
  • 咳嗽或打噴嚏時,用肘部或紙巾摀住口鼻,並且扔掉用過的紙巾,馬上洗手。
  • 定期清潔和消毒頻繁接觸的表面,例如門把手、電燈開關、電子設備和桌面。
  • 關注並配合中央疫情中心最新公告防疫政策。
  • 搭乘交通工具遵守佩戴口罩與相關防疫措施。
  • 減少探病與非緊急醫療需求而前往醫院。
  • 居家檢疫、居家隔離或自主健康管理者,請遵守相關規範。
  • 身體不適時請停止上班上課,先留在家中觀察、休息,需要時請主動聯繫衛生單位就醫時請說明旅遊史、接觸史、職業以及周遭家人同事等是否有群聚需求。

新冠肺炎的保養照護重點?

依據初期的流病資訊,患者多數能康復,少數患者嚴重時將進展至嚴重肺炎、呼吸道窘迫症候群或多重器官衰竭、休克等,也會死亡。死亡個案多具有潛在病史,如糖尿病、慢性肝病、腎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等。報告指出,約有14%出現嚴重症狀需住院與氧氣治療,5%需加護病房治療。

隨著變異病毒株陸續出現,疾病表現與嚴重度也明顯改變。 2022 年 Omicron 變異株流行期間資料顯示,感染 Omicron 變異株相較於其他變異株之症狀較輕。

疫情初期兒童個案為少數,通常是與成人病患接觸或家庭群聚感染,但在隨後幾波疫情中,兒童個案占比增加。

兒童個案大多症狀輕微或無症狀,於發病後一至兩周康復。但我國自 2022 年5 月社區流行後,發現數名病程進展快速的兒童腦炎個案,也出現多重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MIS-C)案例,其臨床表現類似川崎症或毒性休克,症狀包括出疹、結膜炎、休克、心肌損傷或冠狀動脈血管瘤等。

如果為年長者或COVID-19重症高風險群,在病毒檢測呈陽性後立刻聯繫醫療機構或就醫,以確定是否符合收治入院或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等條件,即便症狀還很輕微也應如此。若是符合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的條件,可獲得醫事人員開具處方,此時切記不要拖延,治療出現症狀五天內服用才有效。

大多數COVID-19感染者為輕症並可在家等待自行康復,無需任何醫療照護。請不要離開家,盡量待在特定房間,遠離家裡其他人和寵物,除非需要獲取醫療資源,請不要去公共區域和無法佩戴口罩的地方。

在家休養期間盡量充分休息,隨時補充水分,適時服用非處方藥來緩解疼痛和退燒,並且監控自身症狀。

若是症狀出現惡化,例如呼吸困難、胸部持續疼痛或壓迫感、開始出現神智不清、無法醒來或保持清醒、臉色、嘴唇或指甲蒼白、髮灰或發紫,請立即告知醫事人員或盡速就醫。

 

新冠肺炎有哪些併發症?

  • 肺炎
  • 呼吸困難
  • 多重器官衰竭
  • 心臟問題
  •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 血栓
  • 急性腎損傷
  • 病毒和細菌感染
  • 新冠後遺症
  • 休克
  • 死亡
  • 兒童腦炎
  • 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哪些人容易得到新冠肺炎?

  • 與COVID-19患者密切接觸。
  • 被感染者的咳嗽或打噴嚏的飛沫噴濺。
  • 年長者和已有健康問題的人在患病時更易發展成COVID-19重症。
  • COVID-19重症的風險因素包括年齡(50歲後每十年風險增加)、癌症、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或接受免疫抑制藥物、肥胖(即體重指數≥30)和懷孕。值得注意的是,當一個人患有多種合併症時,COVID-19重症的可能性會增加。
  • 儘管有關兒童COVID-19重症風險因素的數據有限,但兒童風險因素與成人風險因素之間存在大量重疊。1歲以下的兒童或患有肥胖症、中度至重度免疫抑制或複雜的慢性疾病和醫療複雜性,以及依賴呼吸器的兒童患重症的風險顯著增加。

新冠肺炎的成因是什麼?

COVID-19 是SARS-CoV-2感染引起,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屬冠狀病毒科(Coronavirinae)之beta亞科(betacoronavirus),其病毒特性仍在研究中。 傳播途徑:

1.根據目前證據顯示,當SARS-CoV-2感染者呼吸、說話、唱歌、運動、咳嗽或打噴嚏時,會釋放出含有病毒的大小不一飛沫顆粒,細小粒徑的飛沫核(droplet nuclei)可以在空氣中懸浮數分鐘至數小時,而較大粒徑的飛沫(Droplet)會快速地沉降,其飛行距離約為1公尺,可能停留在地面或物體表面,使病毒可以透過吸入、直接或間接接觸途徑傳播:

吸入含有病毒的呼吸道飛沫及氣膠粒(aerosol):在通風不良的室內密閉空間、從事體能活動或者提高聲量(如運動、喊叫或唱歌)、暴露時間長(通常大於15分鐘)等情形下,皆可能提高感染風險。

感染者長時間待在室內,使室內空氣中的病毒濃度升高,即使距離感染者6英尺(約1.82公尺)以上,甚至只經過感染者離開不久的空間但沒和感染者接觸,都可能被傳染。

帶有病毒的飛沫直接噴濺於眼、口、鼻黏膜。手部直接碰觸到帶有病毒的飛沫,或間接碰觸帶有病毒的物體表面,使手部遭受病毒汙染後,再碰觸眼、口、鼻黏膜。

2.有部分動物的冠狀病毒會讓動物出現腹瀉症狀,可在糞便當中找到病毒,可能藉此造成病毒傳播。人類COVID-19病例亦可能自糞便檢出SARS-CoV-2核酸,但是否具傳染性,仍待研究證實。

潛伏期: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告,感染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至發病之潛伏期為1至14天(多數為5至6天)。

可傳染期: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資訊,確診病人發病前2天即可能具傳染力。另,確診病人發病後呼吸道病毒持續排出(viral shedding)期間仍無法正確得知,唯依國內經驗與國際文獻得知,確診病人上呼吸道檢體可持續檢測SARS-CoV-2核酸陽性平均達兩週以上,且下呼吸道檢體檢出病毒的時間可能更久。

RNA病毒具有易變異的特性,隨著時間發展,病毒基因發生變化,SARS-CoV-2病毒開始形成基因譜系。譜系樹狀圖的分支具有不同的屬性,這些屬性會改變病毒傳播的速度、疾病的嚴重程度,或治療方法的效果。目前比較流行的Omicron 變異株比其他變異株(包括 Delta)更容易傳播。

新冠肺炎的疾病發展?

感染COVID-19的患者可能會出現從無症狀到危重病的一系列臨床表現。

一般來說,感染COVID-19的成年人可依照嚴重程度分類為無症狀或症狀前感染、輕症、中症、重症及極重症;然而,每個類別的標準可能會在臨床指南和臨床試驗中重疊或變化,並且患者的臨床狀態可能會隨著時間而改變。

 

  • 無症狀或症狀前感染:病毒檢測SARS-CoV-2呈陽性但沒有與COVID-19一致之症狀的個人。
  • 輕症:具有COVID-19任何體徵和症狀(例如發燒、咳嗽、喉嚨痛、不適、頭痛、肌肉疼痛、噁心、嘔吐、腹瀉、味覺和嗅覺喪失)但沒有呼吸急促、呼吸困難或胸部影像異常。
  • 中症:在臨床評估或胸部影像顯示出呼吸道疾病證據,並且在無氧氣設備輔助下血氧飽和度 (SpO 2 ) ≥ 94% 的個人。
  • 重症:在無氧氣設備輔助下血氧飽和度SpO 2 <94%、嚴重呼吸窘迫 (PaO 2 /FiO 2 ) <300 mm Hg、呼吸頻率 >30 次/分鐘,或肺浸潤 >50%。
  • 極重症:患有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和/或多器官功能障礙的個人。

新冠肺炎的檢查方式有哪些?

在出現疑似症狀或曾與COVID-19確診者有接觸後,為了檢測是否感染COVID-19病毒,將從疑似確診者的鼻子(鼻咽拭子)、喉嚨(咽喉拭子)或唾液中採集樣本,以確認是否感染COVID-19病毒。病毒檢測可以在實驗室、醫院、篩檢站或在家,或任何其他地方進行。

檢測COVID-19病毒主要有三種方法,包括核酸檢測、抗原快篩與血清抗體檢測,尋找是否有被病毒感染的證據。

 

  • 病毒PCR核酸檢測
  • 診斷COVID-19的標準方法,精確度與敏感度極高。PCR原理是利用可以辨識病毒特定基因的專一性引子,捉住檢體中的病毒核酸序列,接著經過多次的RNA複製循環,將PCR引子捕捉到的目標基因不斷地放大。PCR除了可以偵測活病毒,PCR也抓得到病毒死後殘留的核酸片段。不過,因為COVID-19病毒具高度危險性,需要在高安全等級的第3級實驗室操作。

     

  • COVID-19病毒抗原快篩
  • 原理與常用的流感快篩試劑相同,屬於可自我檢測的選項。檢體中若含有COVID-19病毒的核殼蛋白或棘蛋白抗原,就會被試劑中的專一性抗體捕捉,呈現陽性反應。抗原快篩操作方便,過程通常只需要十幾分鐘,因此常用在疫情流行區的大量篩檢,有助於快速找出潛在的感染者。不過抗原快篩的缺點是無法放大病毒蛋白抗原的訊號,檢驗敏感度比病毒PCR核酸檢測法稍微低一些。

     

  • 血清抗體檢測
  • 主要偵測的是血清中是否存在可以與試劑中合成的COVID-19病毒核蛋白IgM與IgG抗體。不過,血清抗體通常在感染後1至2個星期才會出現,因此不適合作為剛發病時的診斷工具。

     

新冠肺炎該如何治療?

在COVID-19輕症患者部分,可以通過支持性療法進行治療。支持性療法旨在緩解症狀,可能包括:

  • 解熱止痛藥(布洛芬或乙醯胺酚)
  • 止咳糖漿或藥物
  • 休息
  • 補充水分

針對輕症患者,除了症狀治療,衛福部核准中醫師處方藥「台灣清冠一號」可運用於治療COVID-19無症狀帶原與初發作症狀者,但須由中醫師診斷開立處方後使用。

根據疾管署發布「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 感染臨床處置指引第十九版」,下列藥物可降低病患死亡率,若無禁忌症,建議依照病程及嚴重度給予確診個案使用:

若屬於COVID-19重症的高危險族群,醫事人員將會視患者情況開立抗病毒藥。風險因子包括:

年齡 ≧ 65 歲、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不含高血壓)、慢性肺疾(間質性肺病、肺栓塞、肺高壓、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病)、結核病、慢性肝病(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與免疫性肝炎)、失能(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腦性麻痺、先天性缺陷、發展或學習障礙、脊髓損傷)、精神疾病(情緒障礙、思覺失調症)、失智症、吸菸(或已戒菸者)、BMI ≧ 30(或12–17 歲兒童青少年 BMI 超過同齡第 95 百分位)、懷孕(或產後六週內)、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HIV 感染、先天性免疫不全、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

兩種口服抗病毒藥物為「倍拉維(Paxlovid)和「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

倍拉維(Paxlovid),包括Nirmatrelvir(一種阻斷導致COVID-19複製病毒所需的特定酶的活性藥物)和Ritonavir(抗病毒藥物),有助於減緩Nirmatrelvir的分解。倍拉維被用在治療12歲及以上患有嚴重疾病風險較高的輕度至中度COVID-19患者中。

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用於治療患有嚴重疾病風險較高且無法採取其他治療方案的成人輕度至中度COVID-19患者。

依照目前用藥原則,抗病毒藥與單株抗體建議於病程早期,類固醇與免疫調節劑則於病程晚期併發重症時使用。全球SARS-CoV-2臨床實證資料不停更新,使用指引也隨時根據狀況修改更新。

新冠肺炎主要的發生部位?

  • 全身

就醫前該注意哪些?

就醫前準備:

 

  • 你的症狀,包括與你預約就醫原因無關的任何症狀。
  • 你最近的旅遊史,包括任何的國際旅行。
  • 關鍵個人資訊,包括主要壓力來源、近期生活變化和家族病史。
  • 你服用的所有藥物、維生素或其他補充劑,包括劑量。

要詢問醫師的問題:

 

  • COVID-19引起我的症狀可能性有多大?
  • 我的症狀還有哪些其他可能的原因?
  • 我需要做哪些檢測?
  • 你推薦接下來應採取那些措施?
  • 我需要遵守哪些規則與限制?

課程推薦

more

延伸閱讀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