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永孝/為什麼清晨運動對長輩來說很危險?
清晨是一天之始,充滿了朝氣,卻也布滿危機,至少對老人家來說確是如此,而這點可從醫院急診室的檢傷分類中看出。
行人車禍 老人占多數
內政部警政署統計分析顯示,台灣每年行人車禍死亡個案都在兩百人以上,其中超過半數是65歲以上老人,不難看出不管事情出在交通工程不夠友善、開車習慣不佳還是「車讓人」觀念尚未深植人心等,老人家被車撞死比率偏高是不爭的事實,而清晨時分又是險中之險的時段。
清晨時分,當大家都還在睡夢中,不少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已經起床,簡單梳洗後,就出門去運動。都市不比鄉下,出門運動難免要橫越馬路,有一定程度的風險,加上老人家手腳較不靈活,一旦距離及速度感判斷失準,就易被急駛而來的車子撞上,當場受傷倒地。
馬路有寬有窄,兩線道的一般馬路寬度大概在10至12公尺左右,年輕人7、8秒就可輕鬆跨越,老人家多半得多花2、3秒才過得去;問題是,大多數老人家不是渾然不知自己已經老了,手腳慢了,就是不願承認這個殘酷事實,還以為自己身手依舊矯健,一如數十年前的年輕歲月,眼看車子還在遠處,不疾不徐,依然從容跨街而過。
這時候,開車者大都認定距離還遠,並未減速,等到發現前方車道上竟有個踽踽而行的老人時,往往已來不及應變而直接撞上。這一撞的力道不小,被撞倒的老人家輕則皮肉挫傷或骨折,重則內臟破裂、腦震盪、頭部重創,甚至死亡。
判斷失準 以為當年勇
我常問那些清晨車禍而被緊急送到急診室的老人家,到底知不知道剛剛發生了什麼事,他們通常都苦著一張臉哀怨地說:「我明明過得去的,但…」、「我走路很快,哪曉得會被撞上?」
從這些話中,不難看出他們的想法還停留在過去的記憶中,以為自己還年輕,以前走得過的,現在當然也沒問題,結果就真的出問題了。
這是典型「不知老之將至」及「不服老」的心態,年輕時手腳矯健,反應又快,過馬路是件再輕鬆不過的事,但那些都是「當年勇」,如今有了年紀,手腳不再靈活,反應也變得遲鈍,過馬路的時機常拿捏不準,當然容易成為馬路上的受害者。
出門運動 切記勿逞強
老人家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是好事,選擇清晨、早上、下午或晚上出門運動,也依各人習慣,沒有絕對的好或壞,但若真要出門運動,我建議最好找條不用過馬路的路線,若非得過馬路不可,也一定要把時間拉長,免得才過到一半驚覺車子已疾駛而至,想躲也躲不了。
人要服老,雖是老掉牙的一句話,卻攸關生死。誠心提醒老人家,下次過街時,務必量力而行。
推薦閱讀

蔣永孝
臺北神經醫學中心副院長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1958年次的雙魚座男性,他長期致力研究腦外傷、腦血管疾病、腦瘤、巴金森氏症與神經再生醫學等領域,並渴望了解日新月異的所有醫學新知,長期為台灣神經外科及脊椎外科醫學深耕,每次都要旁邊同事好說歹說才要乖乖吃飯,常以雙魚式幽默鼓勵病人,認為其個性與心情會決定病情,快樂擁抱人生當下的每一秒,才是真正掌握幸福的關鍵。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猜你喜歡
洪惠風/LDL壞膽固醇大於50都是毒?
張金堅/哪些人是Omicron致重症高危險群?圖解病情惡化原因
不去健身房就無法運動?名醫曝比健身房重要的事
許金川/老婆快篩二條線,老公一條線,怎麼回事?
楊定一/選擇原型食物重建健康
洪子仁/避免醫療量能崩潰 應完善居家照護模式
楊志良/全民健保 不能再沉淪下去了
王正旭/精準醫療治癌 是福音還是難解習題?
五十肩與肩旋轉肌病變怎麼分?名醫林頌凱揭2疾病能否治癒的關鍵
鄒頡龍/從獨臂刀王 談睡前喝酒對睡眠的影響
許金川/狗咬人看外科,人咬狗看哪科?
許金川/偷吃「禁果」得糖尿病?需靠後天的運動、飲食控制、規律服用藥物控制血糖
林思偕/曾受困在疾病的醫師 才知道撫慰病人的正確姿勢
許金川/事主猶親,房事也代勞?洗肝機、洗腎能取代人體的腎臟或肝臟嗎?
傅志遠/醫療上的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