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豐偉/動不動就暴怒 你有「間歇暴躁症」?
「間歇暴躁症」的暴怒是指當事人遇到威脅、危險或挫折時,突然爆發的強烈衝動行為,如對自己、他人或財物的強烈肢體或口語暴力,遠超過合理程度。這常會造成自己或他人莫名的身體受傷,或破壞人際關係、親友互動。而這暴衝行為,並不能是其他精神疾病如躁鬱症、妄想症的一部份。
「間歇暴躁症」依其研究標準,會得到不同的盛行率。若以「過去一年出現三次以上嚴重衝動爆發」,盛行率也有接近3%。3%說少不少,表示我們臉書上的好友可能就有10-20人有「間歇暴躁症」。一年至少三次的爆發,帶來的傷害與恐懼等有形、無形成本,由親人、朋友或陌生人共同承擔。
被間歇暴怒掃到的人,如小擦撞卻被車主打一頓,或說句「你想出國玩就先還我錢」就被親人痛毆不得不報家暴,肯定覺得無辜而且常惡化成心靈創傷。但無法控制暴衝的人,也得面臨社會的制裁與反彈。「間歇暴躁症」有強烈的體質因素,或有一部份可能跟童年的虐待、施暴經驗有關。天生基因或發展的困境弱化了衝動控制,這些「病人」也莫名所以,為何自己會變成別人眼中的「不定時炸彈」?
無論是「病人」或被影響的人,「間歇暴躁症」帶來一樁樁不幸事件。但「體質」已經成形,如果沒有接受治療,通常會持續超過十年、或變成一輩子的問題。「間歇暴躁症」常出現於青少年階段,男性遠多於女性,跟男性荷爾蒙可能有點關係。最辛苦的往往是長期陪伴在這些病人身邊的伴侶或父母。
一旦懷疑是「間歇暴躁症」,能怎麼治療?效果最好、最容易取得的,是常用來當「抗憂鬱藥物」的「血清素回收抑制劑」,看健保門診即可。不喜歡服藥的人,可搜尋諮商所找心理師做「認知行為治療」,療效跟服藥差不多。理論上,服藥加上認知行為治療效果最好。
要確定診斷「間歇暴躁症」,通常得累積一段時間的病史,長期觀察或詳細詢問後,才會懷疑有這問題。當然,這也只是醫學上的一種解釋,難免有人質疑「偶爾亂發脾氣就是精神疾病嗎」?不過,無論怎麼定義疾病,最實際的還是要能解除當事人與身邊親友的痛苦。
◎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陳豐偉
高雄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陳豐偉/抗憂鬱藥物的貢獻
陳豐偉/神經多樣性的悲與喜
陳豐偉/新手爸爸的壓力
陳豐偉/表觀遺傳大革命
陳豐偉/普拿疼也有抗憂鬱作用?
陳豐偉/讓人感到無力的PM2.5空氣汙染
陳豐偉/肥胖跟許多癌症高度相關
陳豐偉/想活久一點的期待
陳豐偉/對抗安眠藥的大作戰
陳豐偉/吃藥越多活越久——「搖搖哥」留下的難題
陳豐偉/有一種憂鬱症不容易好
陳豐偉/抗精神病藥物的哀愁
陳豐偉/巴拉刈的恩怨情仇
陳豐偉/小孩生病,你也跟著生病
陳豐偉/改善伴侶互動 從好好吃一餐開始
陳豐偉/網路、愛、成癮
陳豐偉/成為人類的第一步
陳豐偉/被莫名症狀左右的人生
陳豐偉/對食物成癮的人
陳豐偉/腸躁症 該先看精神科嗎?
陳豐偉/吃了這顆藥 反推你是什麼病
陳豐偉/工作複雜度高 老來腦袋較好
陳豐偉/沉迷網路的媽媽們
陳豐偉/鎮靜安眠藥導致失智症? 且慢下定論
陳豐偉/一顆憂鬱症藥物 改變大腦
陳豐偉/常被忽視的精神病患家屬負擔
陳豐偉/停經婦女與憂鬱症
陳豐偉/忘不了的舊情人
陳豐偉/你陷入「關係惰性」嗎?
陳豐偉/對愛成癮的男、女人
猜你喜歡
不去健身房就無法運動?名醫曝比健身房重要的事
張金堅/哪些人是Omicron致重症高危險群?圖解病情惡化原因
許金川/老婆快篩二條線,老公一條線,怎麼回事?
洪惠風/LDL壞膽固醇大於50都是毒?
劉秀枝/運動加上森林浴是增強免疫力、抵擋疫情的利器
楊定一/選擇原型食物重建健康
許金川/老公白天理性晚上獸性,怎麼回事?
鄒頡龍/從獨臂刀王 談睡前喝酒對睡眠的影響
楊志良/全民健保 不能再沉淪下去了
林思偕/曾受困在疾病的醫師 才知道撫慰病人的正確姿勢
李伯璋/不忘初心 一往無前 健保改革不能停
許金川/偷吃「禁果」得糖尿病?需靠後天的運動、飲食控制、規律服用藥物控制血糖
王正旭/精準醫療治癌 是福音還是難解習題?
洪子仁/避免醫療量能崩潰 應完善居家照護模式
許金川/事主猶親,房事也代勞?洗肝機、洗腎能取代人體的腎臟或肝臟嗎?
許金川/狗咬人看外科,人咬狗看哪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