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合作 北市醫與國北護簽約
【聯合線上企劃/蔡欣倫撰文】
從左至右,北市聯醫張聖原總院長,教育部技職司副司長饒邦安,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林奇宏局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黃秀梨校長。
(圖/蔡欣倫提供)
在教育部技職司副司長饒邦安、台北市衛生局長林奇宏等人的見證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與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舉行簽約儀式,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成為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的教學醫院。林奇宏也期許雙方互惠合作。這是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繼94年成為國立陽明大學的教學醫院後,邁向另一個新的里程碑。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也成為同時擁有醫學大學和護理大學為後盾的區域醫院。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翁林仲表示,歷史悠久的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是國內培育護理人才的重要搖籃,兩方合作後,不僅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學生可以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各具特色科別的8個院區實習,讓學子有多元的學習環境,為學子投入職場接軌,而且學生不需負擔實習費用。
同時在目前許多醫療院所都遇上護理荒,雙方合作也能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尋覓適合的人才。至於校方也將同步釋出護理系、醫管系等教職名額,提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的醫護人員至學校教學,分享實務經驗,也讓醫護人員有教學相長的進修管道。
另外,翁林仲也表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做為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促進醫院網絡,也希望透過院校間「結為親家」,增進實務與理論的交流,提升教學及研究功能,提升醫療水準,為醫院、學校、民眾創造三贏的局面。
簽約當天也發表一項研究成果,根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以健保資料庫、對4,988名糖尿病患追蹤五年的大規模研究顯示,糖尿病引起視網膜病變惡化後,民眾的醫療花費比視網膜病變前多兩倍以上。
翁林仲也說,若視網膜病情穩定,每年平均醫療支出是新台幣5萬元,但如果視網膜病變惡化,每年的醫療支出增加到10萬元左右,同時住院天數也由平均2.3天增加為6.9天,門診次數也由每年平均9.6次,大幅上升至36.9次。研究顯示,由簡單眼底檢查可診斷的視網膜病變,可以做為監測糖尿病情的重要指標。這項研究也刊登在SCI期刊BMC Health Service Research。未來雙方將可進行更密切的合作及研究。
更多資訊 請上健康聯合國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大腸直腸癌
妥瑞氏童怪動作 施壓恐得反效果
糖尿病家庭 一家五人皆血糖過高
塑身美體「停、看、聽」
乳房特別門診 全方位守護婦女健康
胸悶心痛 CT心導管檢查揪元凶
顧脊椎 瞭解骨刺與椎間盤突出
老年黃斑部病變知多少
瓣膜性心臟病不可輕忽
聯醫第二家失智日照中心 下月開幕
陣發性暴怒 斯文男變臉抓狂
孩童開始上學就很容易生病嗎?
平常心面對人際 春節焦慮可減輕
看3D電影影響視力 電影院要加警語
醫藥小辭典/諾羅病毒(Norovirus)
血管塞車了 三高是禍首
乳癌術後運動 減輕淋巴水腫
照顧失智家人 90%婚姻亮紅燈
勃起功能障礙者 八成三陰莖血管病變
吃偏頭痛藥 她青光眼險瞎!
成因篇-咳那麼兇 是感冒?還是肺炎?
避免關節「卡卡」 防治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退化性關節炎
小兒紅斑性狼瘡症狀多樣確診難
晚生難受孕 卵巢功能檢測防不孕
防治牙周病 全方位保口腔健康
失眠大不同 針灸按摩也有用
接觸野鳥 感染見罕隱球菌
男營養師只占7% 醫療院所稀有動物
漸凍音樂家贈琴 這次當聽眾
百萬「眼控滑鼠」 扶輪社送漸凍人
猜你喜歡
獨/張宇驚爆太太蕭十一郎「呼吸困難」緊急送醫!
現代新孝道/「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認清能耐 女兒放手媽媽點頭
張宇老婆蕭十一郎「鬼門關前走了一遭」!藥物過敏6大前兆,健保卡務必註記
因應猴痘搶天花疫苗?中央無搶購計畫 45歲以上可能都打過
陳文茜吐露活太累一度想解脫 嘆:不疼痛的日子都是恩典
拒絕搭上Covid-19列車 醫建議此種常備藥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接連抗癌 光肝癌就開刀20次!靠3件事挺過5癌症
骨頭痛像「被卡車撞到」是疫苗後遺症?別把疼痛合理化,當心副作用是乳癌復發!
韓國知名品牌泡麵農藥超標 1400公斤邊境攔截
運動醫學鐵三角缺一不可:運動防護員、物理治療師及醫師應各司其職
誰來顧老…解開枷鎖 找對的照顧方式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從清零到共存 心情洗三溫暖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防疫已成日常 兒隔離不擔心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10年近百件 「照顧殺人」如何止息
翻轉腳本/照顧腦麻女50年不曾出遊 無人伸援的他們累了
護病比改1:7 兒童病房加津貼
老顧老/雙雙失能 阿公的愛阿嬤的傷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防疫生活自肅 閱讀配散步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要避免染疫,也要做好染疫準備!退燒藥、血氧機 有備無患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蛋糕配咖啡 聽音樂紓壓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醫病平台/ 醫生的態度決定病人的心安不安
科學實證「午睡」有3個好處:提升記憶力、還能降低這種疾病的罹患風險
止痛藥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是真的嗎?醫師提醒飯後忘了吃用這1招
疫情名家觀點/疫情升溫 避免醫療排擠 林口長庚院長程文俊:落實分級醫療是關鍵
照顧者/雙殺悲歌 55歲的孝子為何走絕路
有打有保庇 阿公阿嬤疫苗打好打滿
制度漏接…照顧不了 解脫病夫誰之過
防疫新思維該怎麼做?專家傳授7方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跟著節氣吃4種抗疫食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