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連續多日出現死後確診病例?重症醫解惑
死後確診的COVID-19
目前台灣已有破萬人確診,累計至今已有308人因染疫死亡。
其中,全台各地傳出多起染疫後家中暴斃案例,8日連環爆出5起恐怖死亡事件,包括
1.最年輕的30多歲女子2.北投水流男屍
3.桃園男子
4.資深記者易小文
5.壹電視攝影師
相繼確診逝世,不僅檢警、家屬、殯葬人員暴露在高風險……很多人對死亡後才確診的COVID-19病例備感疑惑。
A.死後確診的發生率
這個早在去年美國紐約市就有發現,在pandemic前,一天在家死亡人數只約80人,但在pandemic下,每天在紐約市有近200人死亡、故死後確診COVID-19也增加了,因為確保搬屍人員的安全,所有猝死在家、在公司、在任何地方,都會做COVID-19「死後採檢」(Postmortem Test)。
在英國也是一樣,猝死在任何地方的死亡率,在pandemic下,增加了39%-104%。
英國為此做了研究,這些在家或在公司的猝死者,有「33%」是死後才確診的。這些人的平均年齡是65歲,最年輕才28歲,最老的是96歲,2/3都是男性居多。
這些人死亡後,平均在死後第9天,才做鼻咽的刷檢,也有病人已經死亡後29天後的屍體,去做鼻咽的刷檢,也呈現陽性反應。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即使不明原因死亡後一個月,仍然需要做COVID-19「死後採檢」(Postmortem Test)。
B.確診者的直接死因
國際期刊《Nature(自然)》今年二月也分享這些COVID-19確診者死後的解剖,研究人員確定了導致這些直接死亡原因。
1.COVID-19感染是最常見(38.5%)的死因。這個容易導致患者瀰漫性肺泡損傷,引起了呼吸衰竭而直接死亡。2.其次是化膿性肺炎(23.1%)。敗血性休克和多重器官衰竭,是化膿性肺部感染最常見的直接死亡原因。
3.其他的直接死因,例如肺出血(7.7%)、血栓(7.7%)。
C.死因與COVID-19直接相關
德國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死者的死因與 COVID-19 直接相關。
絕大多數患者存在多種慢性病,例如高血壓、缺血性心臟病和肥胖症。
但是,經過死後解剖發現,很多猝死不是因為死者之前健康狀態或有慢性病狀況馬上引起猝死,反而就是由COVID-19直接引起缺氧,而快速死亡的。
※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黃軒
醫學博士。榮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12屆(2012)大學傑出校友。 是一名重症醫療專業醫師,是一名古文詩賦愛好者,是一名專欄作家。 著有《肺癌診治照護指南》、《生命在呼吸之間:胸腔科病房的真情故事》、《因為愛,讓他好好走》、《還有心跳怎會死?:重症醫師揭開死前N種徵兆》。
●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ooihean/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忍不住就想挖鼻孔?醫:常挖到流鼻血恐有強迫症
感染新冠康復後還需要接種疫苗嗎?重症醫這麼說
打疫苗暈針怎麼辦?醫教如何察覺暈針前兆及預防
不是有症狀者才有?醫:無症狀感染者也會有新冠後遺症
越年輕副作用越強?醫列6點BNT疫苗須知一次看懂
外出該戴手套防疫?醫駁斥:戴手套更易傳播病毒
解封後病例數還會增加?醫:肯定會,2指標是防範重點
比利時婦染2新冠變種逝 同時染2種變異株可能嗎?
如何減少接種疫苗後肌肉疼痛?3種方式能有效緩解
對外送食物包裝狂噴酒精消毒?醫教你一招更安全
不只抗新冠!醫:將有3種mRNA疫苗問世預防疾病
為何共用電梯易被感染?醫:不是不碰按鈕就沒事
當疫苗接種率達成群體免疫 新冠仍流行該怎麼辦?
食物不會傳播新冠病毒 重症醫:該注意的是這件事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醫:使用抗原快篩工具有條件
量額溫準確嗎?重症醫曝最接近身體真正溫度量法
高危險族群是你?醫揭患新冠易重症的慢性病排行
避免到院前因隱形缺氧死亡 重症醫:注意2個關鍵
居家防疫讓壓力鍋爆炸?醫籲當心新冠壓力症候群
急診醫替患者插管染疫 醫嘆「與死神最短的距離」
重症患者的一線生機 醫揭川普也用過的雞尾酒療法
病毒為什麼容易在傳統市場爆發?醫曝4原因是關鍵
台灣重症和死亡數會一直升高嗎?美國經驗曝關鍵
如何偵測輕症或無症狀者病情惡化?重症醫曝關鍵
社區傳播大爆發怎麼辦?醫曝降死亡率最有效方法
為什麼新冠患者易猝逝家中?醫曝輕症或無症狀仍死亡原因
為何疫情爆發時衝大賣場不明智?醫曝大賣場中最危險區域
為什麼本土病例數每天都在增加?醫師曝關鍵曲線
成員3人以上容易產生家庭傳染!醫師教如何防疫
社區傳播期間哪些活動有風險?醫:一定要戴口罩
猜你喜歡
劉秀枝/運動加上森林浴是增強免疫力、抵擋疫情的利器
張德明/正確的策略 才能與病毒共存
不去健身房就無法運動?名醫曝比健身房重要的事
洪惠風/LDL壞膽固醇大於50都是毒?
陳亮恭/失能失智者染疫 照護難度高
張金堅/哪些人是Omicron致重症高危險群?圖解病情惡化原因
許金川/老婆快篩二條線,老公一條線,怎麼回事?
許金川/老公白天理性晚上獸性,怎麼回事?
林思偕/曾受困在疾病的醫師 才知道撫慰病人的正確姿勢
李伯璋/不忘初心 一往無前 健保改革不能停
王正旭/精準醫療治癌 是福音還是難解習題?
許金川/事主猶親,房事也代勞?洗肝機、洗腎能取代人體的腎臟或肝臟嗎?
許金川/狗咬人看外科,人咬狗看哪科?
洪子仁/避免醫療量能崩潰 應完善居家照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