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醫學真相!年關、鬼月住院開刀 風險真的大
分析近五年衛福部國人死因統計年報,每年1、2月農曆春節前後,確實是死亡高峰,其中以1月最為明顯,102至104年連續三年,1月分死亡人數都是全年各月分最多。
102年1月1萬4231人,103年1月為1萬5505人,104年當月死亡1萬4781人,均為當年度之冠。至於106年1月死亡人數為1萬5069人,僅次於12月1萬5202人。
審視死亡圖表,則更可清楚看出國人死亡三大波段,最高峰為1、2月,4月清明節前夕則是第二波高峰,接下來為10月,也就是重陽節前後,為第三波高峰,與傳統民俗「老人家難過節慶前後」說法幾乎一致。
古人設立節氣,並不是沒有原因的,三大節慶剛好屬於自然天氣變遷之際,從醫學學理分析,氣候變化劇烈、早晚溫差過大,上了年紀的人抵抗力較差,確實容易生病。
研究顯示,氣溫太低、太高,都會影響死亡率,對於老年人來說,低溫更是致命殺手,只要寒流來襲,除了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之外,消化道出血潰瘍、攝護腺肥大、痛風等發生率均明顯升高。
許多醫護人員也有同感,如果在大節日前後值班,真的要多放些「乖乖」,病人較多,狀況也多,常忙得人仰馬翻,真的就像老一輩長者常說的「這關不好過」。
從命理角度來看,譚秀珠老師解釋,老人家陰氣重、陽氣弱,三魂七魄不見得固定在身上,在傳統三大節慶之前,一艘艘船開往陰間,不一定坐滿,還有空位,此時運勢差的老人家就可能被勾走。
譚秀珠建議,在除夕及清明節的前幾天,老人家應該保養身體,維持良好生活作息,如果覺得累,就不要熬夜、酗酒,以及外出旅遊,以免錯搭上陰間列車。
除了溫差過大之外,也有醫師私下表示,三大節慶前後死亡人數明顯增加,這可能與病人心理因素有關,不少歐美調查研究就發現,每年感恩節之後,死亡人數就會出現一波高峰。
在傳統華人文化世界,大部分生病的老人家希望可以跟兒孫度過這輩子最後一次農曆春節,團圓圍爐,人生才算圓滿,因此,求生意志堅強,但假期結束後,達成心願,氣力放盡,人就走了。
此外,許多老人家忌諱在過年或鬼月期間住院、開刀,擔心莫名其妙被抓走,看似無稽之談,但實際分析卻有幾分道理。以農曆7月為例,那時剛好實習醫師報到,實際臨床經驗不足,當然出錯比率就高一點。
至於過年期間,受到一例一休及輪休影響,醫事人員人力吃緊,在照顧上難免無法跟平日一樣,開刀也是如此,一名資深外科主任就建議,除非是必要的救命刀,否則不建議在過年期間前動刀或住院。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新聞眼/1年半換3院長 榮總人再掌北榮
好醫師未必是好病人!換肝權威陳肇隆不聽勸、抱病示範開刀
好醫師未必是好病人 換肝權威陳肇隆抱病示範開刀
衛福部彰化醫院院長曾孔彥/走入社區友善溝通 形塑公醫專業形象
鄭舜平養生祕訣/固定運動,不吃炸物及消夜
神經外科高手也畫畫 鄭宏志靠素描、寫生培養立體感
養生祕訣/程文俊曾帶隊攻玉山 現改快走40分鐘
空心菜、牛奶…為何醫院普渡拜這些東西?
七夕醫界最動人的愛情…她的他 暗戀39年才說愛
生病執著谷歌大神 小心因小失大
比醫師還神?這位「醫師」讓許多醫師在診間翻白眼
白色巨塔番外篇/醫生也是人 時窮節乃見
抗疫卻為搶功撕破臉?一篇論文揭開白色巨塔番外篇
快速減重 小心咪咪縮水又變老
有了馬甲線卻讓事業線沒了?重訓過頭才要擔心
李樹人/佛祖再大 沒藥廠採購頭兒大
李樹人/不給回扣就卡關?藥廠業代押錯寶代價是什麼
李樹人/開刀禁忌…拖過鬼月再說?
想拿高薪 要耐得住24小時待命
李樹人/月薪等於上班族年薪?醫師薪事誰人知?
李樹人/不只大肚腩 醫界也有猛男
私房新聞/為何外科醫師似乎比內科醫師更易中年發福
年關難過 多留心老人家
診所廣告超優惠 其實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李樹人/看牙送冰淇淋 是哪招
李樹人/「對家人較好」 誰敢不選自費醫療?
李樹人/醫師猛推自費是哪招?
李樹人/社群時代 更要學會尊重
李樹人/網紅看病直播 討罵
李樹人/官員輕拍大腿 女記者當場嚇傻
猜你喜歡
65歲陳美鳳羞暴「每天都DIY」 超兇肉體養成術大公開!
現代新孝道/「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認清能耐 女兒放手媽媽點頭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接連抗癌 光肝癌就開刀20次!靠3件事挺過5癌症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備酒精、漂白水 居隔先環境消毒
疫情輕症流感化 與病毒共存需把握「三大要點」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頭部陣陣抽痛,右耳聽不清楚… 竟是中耳炎引起! 醫師詳解4原因
老顧老/雙雙失能 阿公的愛阿嬤的傷
早餐吃對了嗎?/水果、雞蛋、麵包及豆漿 例行早餐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淡然看疫情 防護做好做滿
照顧者/雙殺悲歌 55歲的孝子為何走絕路
翻轉腳本/照顧腦麻女50年不曾出遊 無人伸援的他們累了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誰來顧老…解開枷鎖 找對的照顧方式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確診爸媽居隔 朋友送餐送快篩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原訂5月15日上路 衛福部正式發函註銷
專家籲65歲以上每年做防跌篩檢 3問題中1項即跌倒高風險族群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太太確診居隔 我臨時學做菜
止痛藥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是真的嗎?醫師提醒飯後忘了吃用這1招
制度漏接…照顧不了 解脫病夫誰之過
科學實證「午睡」有3個好處:提升記憶力、還能降低這種疾病的罹患風險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辛苦買快篩劑 希望備而不用
李伯璋:部分負擔及早上路 有助分級醫療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做好一切防護 保持樂觀心情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女玩黏土彈琴 一家人居隔自娛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居家練廚藝 傳照片報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