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網紅用抹茶取代咖啡一周曝5大感受:焦慮消失、精神更持久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皮膚

正確皮膚保養/何種保養品才有效?

【圖.文/節錄自《皮膚保養,你做對了嗎?》/作者周彥吉、張學倫、蔡坤穎、蕭文瑾 醫師◎合著/華成出版】

何種保養品才有效?

市面上琳瑯滿目的保養品,並不是越貴越有效,決定效果的因素主要在於是否能「對症下藥」。例如想要保溼,擦的東西反而不斷把水分拉出去,只會越擦越乾。選對了成分,也不一定保證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由以上的敘述,大家就可知道,我們的皮膚是個非常複雜的環境,無法像做實驗能將條件控制得非常單純。做實驗時,這些保養品的成分作用於懸浮在培養皿中的細胞,完全不需要通過角質層這道關卡,所以保養品在實驗中有效,不代表擦在皮膚上也有效。保養品是否有效,可歸納為下列3C——作用位置(compartment)、活性成分(component)、濃度(concentration)。

正確的位置

保養品必須到達欲作用的位置才能發揮效果。例如去角質的保養品只要在角質層作用就行了,但如果要刺激膠原蛋白纖維的增生,就非得穿過角質細胞這道「厚厚」的牆,深入真皮層才行。保養品穿透角質層可透過三種途徑:

A.直接穿過角質細胞(transcellular pathway)。

B.經過角質細胞間的脂質(intercellular pathway)。

C.透過毛囊的開口擴散吸收。

基本上,分子量越小,越容易直接穿過角質細胞,吸收效果最好,反之則很難經過皮膚表面吸收。常被使用的果酸分子量相當細小,而膠原蛋白纖維蛋白分子卻是果酸的數萬倍,所以除非將其切割為小分子,或是經過特別的處理,否則要擦到真皮層內是不可能的任務。

正確的活性成分

有些保養品的成分極不穩定,在自然的環境下,還未擦在皮膚上就已經水解分解掉了。所以在製造過程中需要將其先合成為較安定的衍生物,或是調製為較安定的pH値,待其進入皮膚後,再由細胞的酵素代謝為有活性的分子,使其能達到功效。例如,目前市面上的維生素C磷酸鎂鹽及鈉鹽就是左旋維生素C的衍生物,具有較穩定及溫和的特性,待其進入皮膚內再轉化為具活性的左旋維生素C。

正確的濃度

保養品有效成分的濃度必須達到一定標準才能發揮其功效,但濃度太高又會對皮膚造成傷害,所以過與不及都不行。衛生署對於各種保養品成分的濃度都有嚴格的規範,例如美白成分中的傳明酸(tranexamic acid)是2~3%,而防曬成分中的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則為25%。

如何加強保養品吸收?

前面提到,角質層就像一道牆,阻擋外界的大分子物質進入皮膚深處。但有些保養品成分,無法像膠原蛋白纖維及玻尿酸一樣先切割成較小的分子,一旦被破壞掉就失去其活性。所以如何將保養品成分順利運送到欲作用的位置,成為保養品界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以下簡單介紹目前常用的幾種方法。

密封法

將一層薄膜覆蓋在皮膚上會增加局部的含水量及使細胞間的空間增大,讓分子更容易透過細胞間的通道進入皮膚深處,加速保養品成分的吸收。這就是敷面膜的原理,面膜即透過密封皮膚來加強保養品的吸收。

化學法

利用一些溶劑,例如界面活性劑、酒精等,改變細胞間脂質的通透,以利保養品分子的通過。但這些溶劑含量太高時,有可能造成對角質層的破壞。另外,對於有些敏感性膚質的朋友,這類成分也容易造成皮膚的刺激,這部分後面的章節會更進一步討論。

微脂粒載體法

微脂粒是由單層或雙層的磷脂質(phospholipid)所形成的小球,因為磷脂質同時具有親水性的頭端及親油性的尾端,可選擇性的包覆攜帶水溶性或脂溶性成分。由於微脂粒具有類似細胞脂質的成分及構造,因此能透過和細胞膜的融合,直接將保養品的成分帶進皮膚內。

導入法

目前常用的有離子導入法及超音波導入法兩種。離子導入法(iontophoresis)是透過低電壓的電流,在皮膚表面造成電位差,透過同性電相斥的原理,將離子性的保養品成分「推」過角質層而到達皮膚深層。最近有一項新技術稱為「電洞法」(electroporation),是利用製造極短時間但大幅的細胞膜電位差,在細胞膜上產生暫時性的孔洞,類似在牆上「打洞」,讓保養品成分快速通過。

超音波導入法(sonophoresis)則是利用高頻超音波產生的機械震動作用,增加角質細胞間距,使保養品成分更容易通過吸收。

※延伸閱讀》
.皮膚保養,你做對了嗎? 醫師教你正確方法
.正確皮膚保養/何種保養品才有效?
.正確皮膚保養/您會洗臉嗎?

皮膚 維生素 膠原蛋白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