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肥胖與主動脈剝離密切相關!醫師:「BMI大於xx」多注意胸痛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感音性神經聽損最多 集中於60到69歲

元氣周報

健保數據顯示,台灣聽損患者的盛行率恐怕相當高。圖╱123RF
健保數據顯示,台灣聽損患者的盛行率恐怕相當高。圖╱123RF

聽健康

00:00/00:00

107~109年聽損患者性別統計   製表/元氣周報
107~109年聽損患者性別統計 製表/元氣周報
聽不到別人說話,總把「蛤?」當作口頭禪,當心是聽力已經受損。根據健保署統計,109年因聽損就醫的患者多達11萬3,530人,集中在60到69歲,共2萬5,175人,男女發生率相當。

耳鼻喉科醫師分析,被診斷為聽損的患者,已經接受手術或是助聽器協助,僅需定期回診,不需要每隔幾個月就醫,但健保數據顯示,台灣聽損患者的盛行率恐怕相當高,加上近年年輕族群長時間使用耳機,聽力損失不自覺,也都讓聽損不只是長者的專利。

感音性神經聽損高齡患者最多,傳導性聽損集中於幼童與老年。

109年被診斷為傳導性聽損人數為6,756人、感音性神經聽損7萬9,015人、混合型聽損4,805人、突發性聽損3萬1,112人。

109年聽損類型患者人數統計  製表/元氣周報
109年聽損類型患者人數統計 製表/元氣周報
傳導性聽損年齡分布以0歲到19歲以及60歲到69歲為大宗;感音性神經聽損則是60到69歲人數最多;混合型聽損也是60歲到69歲最多;突發性聽損發生年齡較平均,不過從40歲以後人數開始微微增加,同樣在60到69歲達人數高峰。

振興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張智惠表示,傳導性聽損患者在臨床上確實多集中在上述兩大年齡層,她分析與發生原因有關。導致傳導性聽損的原因有中耳炎、中耳積水、耳膜破洞、耳垢阻塞、聽小骨斷裂等,依照聽損嚴重度以及發生原因,藉由藥物或是手術改善聽力。

突發性聽損與年齡無關,壓力、睡眠會影響發生率。

張智惠分析,傳導性聽損患者隨著年紀增長,發生機率愈高,因為年長者免疫力較差,容易引發感染,而60歲到69歲的族群,還能自行就醫,也讓這年齡層的就醫人數相對多。而19歲以下孩子,較多屬於聽小骨受傷所引起的傳導性聽損。

感音性神經聽損則是因為年紀漸長,導致神經退化機率增加;混合型聽損是指同時有感音性神經聽損與傳導性聽損,發生原因則是兩者的總和。

至於突發性聽損,張智惠表示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與年齡沒有絕對關係,數據顯示40歲以上人數開始增加,可能與免疫力、壓力有關。她解釋,睡眠、壓力、荷爾蒙及耳朵健康程度,都是影響突發性聽損的原因,不是因為年邁才發生。

突發性聽損多發生單側,其餘聽損多是雙側同時有。

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傳導性聽損、感音性神經聽損、混合型聽損患者,多是「雙側聽損」,但突發性聽損多為「單側聽損」,不過「未明示側性」(指無法辨別哪一耳聽損)人數遠高於雙側或是單側的人數。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哲玄表示,臨床上傳導性聽損、感音性神經聽損、混合型聽損患者確實是「雙側」同時發生較多,突發性聽損多為「單側」,未明示側性並不是真的沒辦法辨別哪一邊的耳朵聽損,而是大多數醫師初次問診懷疑是聽損後,必須先填診斷碼,再由聽力檢查確定聽損情況,等到檢查出爐再回診,醫師大多不會改診斷碼,導致未明示側性的人數最多。

張智惠表示,傳導性聽損、感音性神經聽損、混合型聽損都與「發炎」、「退化」有關,通常都是雙側一起來。突發性聽損有一半以上原因不明,其他找得到原因的,通常是病毒感染,或自體免疫疾病所致,有時候是因為鼻咽部單側有病灶引起,因此通常是從「單側」開始發生。

106年納入給付 107年執行者多

人工電子耳 需求並未遞減

根據健保署統計107年到109年的聽損相關手術執行人數、件數,神經性聽損以人工電子耳手術為主。依照現行健保給付規定,人工電子耳手術給付符合特定適應症之兒童、成人,而電子耳特材依現行給付規定限未滿18歲患者使用。107年人數為365人、108年為198人、109年為172人。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特材支付科科長張淑雅分析,過去人工電子耳是由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補助單耳,從106年7月人工電子耳納入健保給付開始,原本已植入單耳的兒童,會再接受第二耳植入,因此106-107年執行人數較高,108年以後因原先個案多已植入第二耳,所以後續以新發個案為主,故執行人數趨於穩定,並不是沒有裝設人工電子耳需求。

聽損 人工電子耳 健保大數據 聽力障礙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