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璇/從兩個人到一個人
身為精神科醫師,我看過太多走不出失去伴侶哀慟的憂鬱老人,尤其是男性,一心想為父親做點什麼,像是選一、兩本書陪伴他。
母親百日不久,適合的書還沒找著,卻突然接到父親電話,要我回家簽字。
「這是反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連署書,你們夫婦一人一份。」雖然我對ECFA沒太多意見,但見父親開始關心外面世界,忍不住問他想不想多連署幾份。
「我打算收一百份。」一如往常,父親面無表情地回覆。我心裡大喜,正想為他加油,他竟兀自說道,「你是第九十九份,你先生第一百份。」
收完連署書,父親欲罷不能,繼續蒐集廢紙、寶特瓶等資源回收物。向來環保的父親,將撿拾回家的東西整理得井井有條,還分門別類定期拿去賣錢。想不到,過了憂鬱這關,數年後,父親還是在老人健康另一關卡----失智敗下陣來。
從兩個人到一個人,是不斷經歷失去的老年生活最大挑戰。日本精神科醫師和田秀樹,在《他是憂鬱,不是失智了》一書中主張,只要活著,就無法逃開失去所造成的衝擊,因之強調必須充分走過「哀悼」歷程,勿強行壓抑悲傷情緒,只想從痛苦逃開,可能會種下憂鬱的種子。
我始終無法確認,那些年父親忙回收,究竟是失智者常見的病態蒐集行為,還是在壓抑內心悲傷;但我相信,即便是失智前兆,天天騎著腳踏車搜尋回收物,持續勞動筋骨,至少有益身體健康。
儘管大學教職退休的父親閱讀能力持續退化,現只能讀讀報紙標題,我並未忘記當初想找本書,幫助他順利過渡到一個人生活的念頭。2017年,紀錄津端修一與英子這對日本老夫婦生活的紀錄片《積存時間的生活》在台上映,不少人為他們徹底實現自給自足且充滿文化底蘊的慢活晚年著迷。但我更關注的是,紀錄片最後九十高齡的修一在工作後小憩中辭世,英子一個人如何生活?
去年與今年陸續出版的《從兩個人到一個人》和《昨日、今日、明日》,徹底解決我的疑惑。婚後全心照顧家人的英子不諱言,先生過世後「與其說是寂寞,不如說是空虛。我無心種菜,每天的勞務也減少了,勉勉強強過日子。做美味的料理給修一吃是我的工作,聽到他說好吃,我就會很高興。現在也許是因為沒有人跟我這麼說了,我才會覺得空虛,也因此覺得無事可做。」
所幸,英子為了祭拜丈夫,每天仍按照他的口味,做出多樣配菜的營養陰膳,並在撤下後自己吃掉,但她還是掉了一些體重,令人憂心。直到想起修一交代:「不可以過度依賴別人,什麼事都要自己做。耐著性子做下去,最後一定會變得很順手。」荒廢多時的津端家菜園,終於在女兒與外甥協助下完全復甦。不過,可愛的英子奶奶新訂了一條原則,「沒有什麼事是非得在今天做完不可的。」
不去考慮年齡,也不為老年所限,獨居的英子盡心盡力過生活,日復一日,繼續家事農事,堅持腳踏實地,直到人生終點。

吳佳璇
精神科醫師為業,自由寫作為志。曾因諸多機緣到東部離島服務三年半,得了個浪人醫師的別號。近作是《為什麼開藥容易開心難》。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難以直視的人生陰影:糖尿病患承受的心理壓力 遠超過一般人想像
吳佳璇/他們有想過妳的人生嗎?
「如果我死了,你們會很高興吧?」當失智症醫師得了失智症 一針見血說出照顧者的兩難
吳佳璇/人性比你想像的光明
吳佳璇/生命的功課
吳佳璇/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疫情中的星兒與肯納莊園
吳佳璇/聰明活在疫情下的虛擬世界
吳佳璇/從同理心出發的安全文化
吳佳璇/你所不知道的假病患研究
吳佳璇/租一個什麼都不做的人
吳佳璇/你還是可以找人聊聊
吳佳璇/專注此刻 是生命力源源不絕的秘密
吳佳璇/數位遺產超前部署
吳佳璇/啊!沒關係啦!
吳佳璇/一位實習護生家長教我的事
吳佳璇/尋找照護的靈魂
吳佳璇/防疫心部署
吳佳璇/疫病的隨想
吳佳璇/從敗犬到俗女
吳佳璇/讓我們好好變老
吳佳璇/帶病好好過生活
吳佳璇/脫離兒子照顧黑洞
吳佳璇/老後的積極與自在
吳佳璇/比醫療選擇更重要的事
吳佳璇/傳遞生命的火焰
吳佳璇/探觸兒虐事件的深井
吳佳璇/公投過後來看書
吳佳璇/另類治療寶可夢
吳佳璇/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吳佳璇/絆---地震教會我的事
猜你喜歡
許金川/老婆快篩二條線,老公一條線,怎麼回事?
張金堅/哪些人是Omicron致重症高危險群?圖解病情惡化原因
不去健身房就無法運動?名醫曝比健身房重要的事
洪惠風/LDL壞膽固醇大於50都是毒?
楊定一/選擇原型食物重建健康
鄒頡龍/從獨臂刀王 談睡前喝酒對睡眠的影響
楊志良/全民健保 不能再沉淪下去了
許金川/偷吃「禁果」得糖尿病?需靠後天的運動、飲食控制、規律服用藥物控制血糖
林思偕/曾受困在疾病的醫師 才知道撫慰病人的正確姿勢
洪子仁/避免醫療量能崩潰 應完善居家照護模式
王正旭/精準醫療治癌 是福音還是難解習題?
許金川/狗咬人看外科,人咬狗看哪科?
李伯璋/不忘初心 一往無前 健保改革不能停
許金川/事主猶親,房事也代勞?洗肝機、洗腎能取代人體的腎臟或肝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