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師傅靠手吃飯卻得了職業病 腕隧道症候群靠這招治癒!
正中神經壓迫產生麻痛
腕隧道是由手腕骨頭與上方橫腕韌帶或屈肌支持帶組成,隧道裡頭有9條肌腱和一條正中神經。正中神經主要功能是傳遞我們大拇指、食指、中指和一半無名指的感覺;腕隧道症候群指的是因為正中神經的壓迫,而產生手部橈側三指半的麻痛(圖一)。
輕微的正中神經壓迫對日常生活會造成些許不方便,例如:追劇、騎車或睡眠時的針刺麻熱感;嚴重的甚至會造成大拇指肌肉萎縮無力。
長期重複抓握加重症狀
引起腕隧道症候群的原因,可分成疾病或與職業相關。像糖尿病、洗腎、甲狀腺病變、風濕免疫疾患或手腕部有受過傷,都是腕隧道症候群相關的疾病;需長時間或重複性抓握或彎曲腕關節的職業,也容易加重並導致腕隧道壓迫的症狀,例如按摩師、作家、雕刻師、木匠、裝配員等。
服藥效果不佳就要開刀
若是初期腕隧道症候群的服藥治療效果不佳,或是正中神經壓迫的症狀已經嚴重影響生活,就要考慮手術。術前需安排神經傳導檢查,排除是否有相關身體疾病或頸部神經壓迫的可能,才能確保手術的有效性。
目前腕隧道正中神經解離的手術,不管是傳統的還是微創的都相當成熟,端看醫師個人的經驗與喜好。傳統的解離手術(圖二),需在手部拉開一個與手腕垂直約7至8公分的傷口,再將正中神經找出,將附近沾黏壓迫的組織分開。
而微創隱痕手術(圖三),則是沿著手腕的皺褶切開約1公分的傷口,利用特殊的器械將正中神經阻擋在刀口之下,再利用U型微創刀打開沾黏的組織。
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
因為微創隱痕手術的傷口小、組織破壞少,手術後疼痛也比較小,神經的恢復比較快。三個月後,幾乎只有淡淡一條粉線,沒有明顯的疤痕。
在與小文溝通後,當天她即接受了微創隱痕正中神經解離手術,手術時間不到十分鐘。術後不到兩周,即可拆除手術縫線,小文就開始「靠手吃飯」了!(圖四)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頭部陣陣抽痛,右耳聽不清楚… 竟是中耳炎引起! 醫師詳解4原因
防疫新思維該怎麼做?專家傳授7方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跟著節氣吃4種抗疫食補
不抽菸會罹肺癌?空汙、油煙、家族病史也是罹癌因子 低劑量CT篩檢及早發現病灶,減死亡風險!
打玻尿酸能捐血嗎?最近做過健檢能捐嗎?專家解析可捐及不適合捐的情況
為何人在放空時反而常能出現絕妙想法?大腦3種模式,「離線網路」時做的工作最有趣
老年族群必看!主動脈瓣膜狹窄嚴重恐猝死 醫:新型生物瓣膜可望突破使用年限
動脈硬化會引起耳鳴?醫:若壓迫到聽神經或腦幹,引起「陣發性聽覺症候群」
巴戈胰臟癌逝/五年存活率不到5% 為何胰臟癌成無聲殺手?
下腹悶痛半年 拉肚子血便…35歲罹早發性大腸直腸癌
感冒頭眩暈,原來併發中耳炎 醫:4個原因引起, 老人、三高者眩暈小心中風!
良性腫瘤甲狀腺結節會惡化嗎? 醫:治療方式有3種選擇,但沒有口服藥
聞不到香味,吃不出食物好壞? 醫:當心「嗅覺失靈」可能是疾病警訊!
82歲阿嬤切除甲狀腺腫瘤! 透過「精準麻醉」 術後恢復較快、不會惡心嘔吐
聽見「啵啵啵」,當心是搏動性耳鳴! 醫:發生原因有4種,這些方法可診斷治療
拔牙、植牙後,常聞到腥臭味跟鼻涕倒流咳嗽 當心罹患「齒源性鼻竇炎」
長期倦怠、夜晚盜汗、體重減輕,別輕忽! 當心罹「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70歲婦人切膽囊卻術後腸粘連,接受三次腹壁修補術還是沒治好! 醫師靠「這招」讓她減少疝氣復發
苦等第二劑卻一直打不到,擔心疫苗保護失效? 研究顯示「這種疫苗」第一劑效力撐最久!
什麼是暈針?當「暈針」發生時如何處理、如何避免暈針的發生
惱人耳鳴,戴助聽器可有效緩解! 醫師詳解耳鳴的種類
運動傷害先冰敷? 當心適得其反,阻礙肌肉自體修復傷口難癒!
新藥須經審核 才能臨床試驗
「惱人的果蠅」揭開人類遺傳學研究 孵育出多位諾貝爾獎得主與科學家
呼吸困難要當心! 醫:4類疾病為常見症狀,重則有生命威脅
導管置換主動脈瓣膜 健保有條件全額給付
CAR-T療法須申請 要價不菲
透過CAR-T細胞治療「救自己」,生出抗癌解藥 並非所有癌症都適合!
眼壓不高為何也有青光眼? 眼科醫師教你如何早期診斷
天氣一變就頭痛 竟是鼻竇炎惹禍!
女畫家長年為牙疾所苦,無法享受美食開口大笑 牙醫透過「這招」讓她重展笑顏
猜你喜歡
現代新孝道/「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認清能耐 女兒放手媽媽點頭
獨/張宇驚爆太太蕭十一郎「呼吸困難」緊急送醫!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接連抗癌 光肝癌就開刀20次!靠3件事挺過5癌症
張宇老婆蕭十一郎「鬼門關前走了一遭」!藥物過敏6大前兆,健保卡務必註記
因應猴痘搶天花疫苗?中央無搶購計畫 45歲以上可能都打過
陳文茜吐露活太累一度想解脫 嘆:不疼痛的日子都是恩典
拒絕搭上Covid-19列車 醫建議此種常備藥
老顧老/雙雙失能 阿公的愛阿嬤的傷
誰來顧老…解開枷鎖 找對的照顧方式
翻轉腳本/照顧腦麻女50年不曾出遊 無人伸援的他們累了
韓國知名品牌泡麵農藥超標 1400公斤邊境攔截
照顧者/雙殺悲歌 55歲的孝子為何走絕路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要避免染疫,也要做好染疫準備!退燒藥、血氧機 有備無患
醫院專責病房照服員津貼 衛福部拍板每人每班5千元
運動醫學鐵三角缺一不可:運動防護員、物理治療師及醫師應各司其職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太太確診居隔 我臨時學做菜
科學實證「午睡」有3個好處:提升記憶力、還能降低這種疾病的罹患風險
制度漏接…照顧不了 解脫病夫誰之過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10年近百件 「照顧殺人」如何止息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從清零到共存 心情洗三溫暖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防疫已成日常 兒隔離不擔心
護病比改1:7 兒童病房加津貼
脫線離世!享耆壽90歲「佛祖召喚我了」 誤信友人偏方喝草藥 4年前開始洗腎
疫情名家觀點/疫情升溫 避免醫療排擠 林口長庚院長程文俊:落實分級醫療是關鍵
李伯璋:部分負擔及早上路 有助分級醫療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蛋糕配咖啡 聽音樂紓壓
止痛藥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是真的嗎?醫師提醒飯後忘了吃用這1招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備酒精、漂白水 居隔先環境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