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娘(隔壁張太)/我不想最後一個才知道
「醫師,請你不要告訴我爸爸/媽媽,否則我怕他會受不了,喪失求生意志!」類似這樣的話語,想必大家再熟悉不過。但是,不告知,病人真能”奮戰到最後一刻”嗎?
請稍微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你的另一半已經不愛你了(感情的絕症),但是怕提分手以後會讓你想不開,所以一直隱瞞著他想分手。但是你倆的感情品質因為一方已無愛,妳也感受的到彼此的互動每況愈下,妳如同無頭蒼蠅一般做盡各種挽回手段,直到最後你受不了了跟對方挑明(感情的末期),對方才說出實情,妳,氣不氣?如果一開始就講清楚,當然勢必會經歷否認、憤怒、討價還價等等負面情緒的階段,但當最終的結果不如人意時,不論告知不告知,都會被迫要經歷接受這些「噩耗」。
告知病情,我覺得也跟(被)提分手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但是家屬往往在前段病患經歷否認、憤怒、怨天尤人的階段時被嚇到,因而要求醫療人員不要跟當事人講,認為是為他們好。這反而錯失了讓他們最終沉澱下來,接受現況並且轉而正面看待的機會,非常的可惜。
雖然否認、憤怒、怨天尤人、討價還價、接受的過程,現在認為不是每個人都會按照這個順序階段進入,也不見得進入下一個階段不會跳回前面的階段,但是無論如何,直接跳入接受的個案我是幾乎還沒有見過,都需要時間。隨著身體機能的凋零,沒有一個病人不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即使不知道自己的病名。所以待到了臨終時才開始經歷這項消化噩耗的過程,反而容易在不甘心當中離開。
亞洲,特別是華人地區,文化風氣當中有著濃厚的避談「死」的風氣,連醫院的樓層都要特別避開四樓。所以如果不是當事人開口,往往很少人會主動提起生命終末的話題。不過隨著生死學/死亡學列入諸多系所的必修選修課,以及社會風氣的轉變,年輕的世代漸漸的打破了這樣的禁忌。
再加上大家逐漸認可「長期臥病在床,身上插滿了管路」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漸漸的中老年世代也開始出現願意主動談死的人。
可我並不滿足,因為痛苦的來源並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的過程。尤其是現在慢性病當道,這個過程可能會是以年為單位的漫長。再加上失智症的盛行率越來越高,等到失智症到達嚴重程度的時候,病人往往也無法表達自我了!更別說理解病情與做出抉擇。對於失智症,討論當事人臨終的期望可能更迫在眉睫。
如同失戀一般,在接受噩耗以後,除了時間這個萬用的靈藥之外(但是偏偏有些情境,時間並不站在我們這邊。),身邊人的支持關懷是加快當事人到達接受階段的最重要因子。讓家屬們怯步的負面反應,其實最簡單的傾聽與陪伴足矣!想想那些因失戀而生不如死的日子,像壞掉的留聲機一樣重覆地跟閨蜜或是兄弟訴說著各種自怨自艾的話語,當下的情境,什麼樣的安慰話語都很難讓我心情立即豁然開朗,直到走出幽谷,回首望去才知撐著我走過來的就是這些不離不棄。
另外如果您本身是要陪伴家人走過幽谷的人,自己適度釋放壓力與負面情緒也很重要。只是在選擇傾訴的對象上,如果是社團志工或宗教團體志工,請務必尋找經過安寧課程訓練的志工。

醫師。娘(隔壁張太)
醫師。娘,是醫師也是娘,又稱隔壁張太。從阿嬤開始就當醫師娘的第三代醫師娘。因為嫁給了號稱中文不大好不會打中文的留日小兒科醫師張璽,從此成了夫說妻打的鍵盤手。 從小曾經立志當廢柴家庭主婦,因此選擇了同樣有家庭兩字的家庭醫學科作為執業的專科,住院醫師第三年的時候進行安寧緩和醫療的訓練,從此看透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一口氣創造了三個繼起之生命,成為三寶媽。執業以來最常被問到,也最煩的問題就是「家醫科是什麼?」,所以決定從鍵盤手變寫手,用家醫科(跟三小娘)的觀點來跟大家分享點點滴滴。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醫師。娘(隔壁張太)/ 不要再問自然產好還是剖腹產好!
醫師。娘(隔壁張太)/醫界的葉小姐,你該相信嗎?
醫師。娘(隔壁張太)/宣告病人死亡時刻 醫師內心在想什麼?
醫師。娘(隔壁張太)/檳榔攤賣的不是檳榔,是感情
醫師。娘(隔壁張太)/陪伴,一位安寧醫師的真心告白
醫師。娘(隔壁張太)/健檢讓你更健康?別傻了!
醫師。娘(隔壁張太)/有一種冷是媽覺得你冷 有一種餓是子女覺得病人餓
醫師。娘(隔壁張太)/致無價寶珠變成魚眼睛的女孩們
醫師。娘(隔壁張太)/預立醫療遺囑 讓家人不爭吵
醫師。娘(隔壁張太)/孩子,這是我給你最後最美的禮物(緣起)
醫師。娘(隔壁張太)/制度與家屬夾殺,醫療人員out
醫師。娘(隔壁張太)/原廠藥、學名藥 這次你選哪一道?
醫師。娘(隔壁張太)/女孩消失,男孩準備當阿宅魔法師吧!
醫師。娘(隔壁張太)/你不知道,卻默默操縱生死的三醫師
醫師。娘(隔壁張太)/算流年要付錢 為何向醫師諮詢不用?
醫師。娘(隔壁張太)/每年扭鐵蛋的季節又到了
醫師。娘(隔壁張太)/我的孩子屁股長毛還有洞
醫師。娘(隔壁張太)/嚴密計畫下長大的花朵
猜你喜歡
張金堅/哪些人是Omicron致重症高危險群?圖解病情惡化原因
不去健身房就無法運動?名醫曝比健身房重要的事
洪惠風/LDL壞膽固醇大於50都是毒?
許金川/老婆快篩二條線,老公一條線,怎麼回事?
楊定一/選擇原型食物重建健康
洪子仁/避免醫療量能崩潰 應完善居家照護模式
楊志良/全民健保 不能再沉淪下去了
五十肩與肩旋轉肌病變怎麼分?名醫林頌凱揭2疾病能否治癒的關鍵
王正旭/精準醫療治癌 是福音還是難解習題?
鄒頡龍/從獨臂刀王 談睡前喝酒對睡眠的影響
許金川/偷吃「禁果」得糖尿病?需靠後天的運動、飲食控制、規律服用藥物控制血糖
許金川/狗咬人看外科,人咬狗看哪科?
林思偕/曾受困在疾病的醫師 才知道撫慰病人的正確姿勢
許金川/事主猶親,房事也代勞?洗肝機、洗腎能取代人體的腎臟或肝臟嗎?
傅志遠/醫療上的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