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是被低估的運動方式 專家解釋「步行是最佳健康習慣」3原因
在現在這個資訊爆炸、所有人都致力於追求成長的時代,許多關於健康的最新方案也層出不窮,然而最有效的方法可能其實很簡單,而且早就聽過了,其中一項就是「走路」。
人類自古以來就懂得練習邁開雙腳移動身體,對這項技能早就習以為常,甚至覺得沒什麼了不起的,但如果深入了解步行對身心健康的好處,你也許就會想花更多時間來走路。國外運動專欄RUNNER’S WORLD就搜集各大研究與專家的看法,解釋為何散步是最佳健康習慣的三大原因。
1.控制血糖穩定
有研究表示,吃完飯後,即使只是悠閒地散步10分鐘,也能幫助控制餐後的血糖水平。
運動生理學家進一步說明,當我們吃完東西之後,胃會分解吃進肚裡的食物,並開始釋放糖分到血液中供肌肉利用,而散步的過程中可以讓肌肉活躍,促進糖分利用,防止血糖飆升。
如果想要增加控制血糖的效果,可以試著將步伐加快、加大,數據顯示,以時速3.2公里以下的步伐行走的人,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降低約15%;以時速4.8~6.4公里快步走的人,風險能降低24%;而以比時速6.4公里更快的速度行走,風險則能大大降低39%。
2.提高睡眠品質
睡眠醫學專家也表示,散步是一種可以每天進行的低強度運動,而且還是能有效改善睡眠品質的方法。
散步會消耗體力,增加晚上的睡意,還能刺激褪黑激素的分泌,減少失眠、睡眠中斷的情況。
如果你覺得難以入睡,不妨試試看睡前不要滑手機,在夜色漸晚的時候盡量遠離螢幕,到外頭去散散步,戶外的自然光會向身體發出信號,提醒休息時間快到了,試著去感受減少3C刺激後,晚上是不是變得更好睡。
3.體重管理
走路的速度和距離會影響消耗多少熱量,任何身體活動都能幫助燃燒卡路里、減輕體重,所以不要覺得走路沒有作用。
一項研究發現,過重的女性以中等強度步行50~70 分鐘,每週3次,持續12週,腹部脂肪減少之外,空腹時的血糖數值也獲得改善,而另一群維持久坐不動生活模式的對照組數據則沒有變化。
走路其他潛在的好處還包括穩定情緒、降低失智症風險等等,最重要是,散步能夠馬上開始,不需要任何特殊技能或昂貴設備,只需要準備一雙舒適的鞋子,或者是在氣溫較涼時赤腳在乾淨的海灘上漫步。
如果剛開始覺得特地抽出30分鐘來走路很困難,可以先運用零碎的時間,例如打電話時、或是下班時花15分鐘走路回家,可以的話,和家人或狗狗一起散步,會讓過程更有趣。
推薦文章
-
30歲男一周運動五天 探病順便健檢「驚見胃裡長50個腫瘤」胃全被切除
-
家裡每天用的東西隱藏有毒物質 哈佛醫建議丟掉的3種生活用品
-
82歲歌手誓言「我絕不會失智」飲食運動超養生仍確診病逝!醫:努力不是沒用
-
健康你我他/走讀古蹟博物館 減碳環保又健身
-
院長講堂/中市醫院長張坤正 醫療以病人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