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黃揚名

黃揚名/從管中閔到洪蘭,你該相信誰說的?

黃揚名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台大準校長管中閔1月5日當選後,至今紛擾未休。
台大準校長管中閔1月5日當選後,至今紛擾未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隨著科技的進步,訊息也越來越公開化,幾乎可以說是到了完全沒有隱私的境界。理論上,在訊息越來越公開的現在,人們應該能夠更全面性的去審視所有的訊息,也應該更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但是,我們真的可以做出更正確的判斷嗎?

就舉兩個例子來說,台大校長當選人管中閔到底有沒有抄襲的爭議,這件事情民眾實在是霧裡看花,答案似乎也一直很不明確。但是,不少人心中應該有了自己的答案。再說說前幾天,天下文化在網路上公告一則洪蘭教授的論述:「大多數的ADHD都是誤診!」。這則貼文因為引發太多爭議,貼文已經不存在了,但在這之前已經有一萬六千多則留言,希望索取洪蘭教授的觀點。

天下文化在網路上公告一則洪蘭教授的論述:「大多數的ADHD都是誤診!」。這則貼文因為引發太多爭議,貼文已經不存在了。
天下文化在網路上公告一則洪蘭教授的論述:「大多數的ADHD都是誤診!」。這則貼文因為引發太多爭議,貼文已經不存在了。

從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更多訊息的揭露,並沒有讓我們做出更正確的決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這有好幾個可能的解釋:

第一、跟預期相符的訊息,處理起來是比較不耗費資源的,是比較流暢的,所以我們傾向去相信這樣的資訊。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紐曼教授就曾經發現,如果一個陌生人的名字很容易發音,我們會比較相信他們說的話,也支持了這個論點。所以,即使訊息很多,我們會有偏見,會傾向處理跟自己信念相符的想法。

第二、人們會傾向相信豐富的資訊,即使這些資訊是不相關的。同樣是紐曼教授的研究,他發現只要有圖片,就會讓人們更加願意相信文字所描述的內容。

第三、人們相信搜尋就是力量。耶魯大學的研究者就發現當可以用網路搜尋的時候,實驗參與者對於自己的答案會比較有信心。搭配第一點的運作,你會覺得自己搜尋到很多支持自己論述的資訊,所以就會越來越相信與自己信念相符的想法。

第四、訊息的重複擴散是會影響想法。有一個心理學的現象叫做曝光效應,就是說只要人們覺得這個東西比較熟悉,就會比較喜歡。到近期有研究發現,若在媒體中重複宣傳科學研究的發現,會提升人們對科學的信賴,而且效果會持續幾個星期。所以,重複曝光絕對會改變人們的態度,而且多數的時候是造成正面的態度改變。

人都是有偏見的,那該怎麼辦?

對於某件事情已經有很堅定信念的人來說,再多的訊息都很難改變他的想法。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簡單來說,沒有從核心信念上去改變,基本上是緣木求魚啊...就好比護家盟與支持婚姻平權的民眾,始終對不上線是一樣的;你說A好、B不好,我就可以找出說法跟你對抗,你來我往個幾十回,都不一定能分出勝負。

我們或許沒有辦法改變別人,但我們必須要提醒自己,一定要就事論事,不要隨便相信了看起來很有說服力的說法。即便今天這樣的說法是來自一位專家也是如此,我們都要練習客觀蒐集各種論點的資料,讓證據說話。

ADHD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黃揚名 心靈安老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