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璽/為什麼寶寶哭鬧,抱起來就不會哭了呢?
寶寶愛哭哭,但寶寶不說(為什麼)。記得老大出生的時候,老婆很勇敢的挑戰母嬰同室,每次他一哭,老婆就要檢查一遍是不是餓了(嘗試餵奶)、是不是尿布濕了(打開來看)、是不是哪裡不舒服(全身上下翻一遍)。全套做完以後都不是,逗弄他也無效,才抱起來哄。這時候也不知道是哭累了還是怎樣,一抱起來很快就安靜了。
後來老二跟老三,比較熟練的狀態下,前面的全套大概只需要半套就能排除肚子餓尿布濕,接下來直接就把寶寶抱著走來走去哄。說也奇怪,只要一坐下來寶寶又會崩潰,但是站起來就好了。因為都需要站著抱哄,有時候還需要走來走去,老婆難免會抱怨覺得很累,一直問我為什麼會這樣。我本來沒想太多,安慰她說這樣可以順便減肥很好啊,但是聽到我這樣講的老婆臉色不是很好看,為了看到明天的太陽只好趕快搜尋一下學術論文。
沒想到真的給我找到一篇很有趣的研究,也許可以給我們一點點線索(和給我一條活路)。
這是一篇發表在Current Biology的研究,由日本的理研Brain Science Institute的「親和性社会行動研究チーム」所做的研究。首先他們先找來幾組媽媽跟六個月內的嬰兒,測量這些嬰孩的心跳、肢體動作和發出的聲音(包含哭鬧聲)。發現當媽媽將嬰兒抱起來走動(carrying組)時,不論有無繼續哭鬧,心律都有下降的現象。而活動度以及發出聲響的部分也明顯地降低。
這樣的結果符合過去對哺乳類動物的研究。過去學者已經發現,當哺乳類媽媽在移動小孩的時候(例如獵豹媽媽用嘴巴叼著獵豹寶寶),動物寶寶會安靜地縮著被母親叼著走,這稱之為「transport response」。但是究竟是什麼機轉控制寶寶有這樣的反應呢?
接下來研究者為了探討這個現象,利用老鼠進行實驗。他們同樣的創造幼鼠經歷「holding」和「carrying」的情境。生理的反應當然和人類組類似。
研究者發現carrying的情境,因為幼鼠感受到「啊,我被拎起來了」的本體感覺,這個刺激傳入中樞神經系統,會激發副交感神經使心跳變慢,也會經由小腦傳出指令讓身體活動降低。這一系列的反應稱之為「冷靜反應(calming response)」。這樣的反射有助於動物寶寶在野外生存的時候避開危險,因為動物媽媽需要叼著動物寶寶移動時通常是為了逃避危險的環境,如果寶寶此時不安靜配合,就會被母親拋下而死亡。
因此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結論:為什麼哭鬧的嬰兒,抱著走來走去哄比較容易安靜下來,是一種原始的本能而不是任性要人抱。它的生理機轉是,當抱起寶寶的時候,因為身體移動以及位置的改變(由躺姿變為立姿),本體感覺傳遞這個訊息進入腦中,接下來藉由副交感神經及小腦產生心跳變慢、動作降低和保持安靜的生理變化。不過這個冷靜反應是暫時性的,如果讓寶寶哭鬧不休的原因沒有移除,寶寶在冷靜完之後還是會哭鬧的。
再回到文章最前面提到的,嬰兒哭鬧時到底該用親密育兒還是百歲醫師? 我自己的意見是,根據這篇研究論文,六個月以下的小嬰兒,哭鬧時排除生理不適(飢餓、尿布濕等等)後,建議就抱起來走來走去安撫。因為文章當中有提到「哭鬧聲是產生兒虐的重要危險因子」(ref: Reijneveld, S.A., van der Wal, M.F., Brugman, E., Sing, R.A., and Verloove-Vanhorick, S.P. (2004). Infant crying and abuse. Lancet 364, 1340–1342.)。所以新手爸媽懂得怎麼安撫哭鬧的孩子,不論是對夫妻關係或是孩子將來的家庭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經過我如此詳盡的實證醫學解說之後,老婆大人看起來好像比較可以接受了。但是她又問我說「雖然實驗當中人類組是媽媽抱著小孩,可是老鼠組只是模擬鼠媽媽叼著幼鼠,因此我合理推論不一定要由媽媽抱著走來走去安撫,爸爸應該有有一樣的效果,你覺得呢?」我覺得啊….我覺得老婆很聰明所以這個假設非常合理,因此決定馬上起身去學校實驗室以老鼠進行這個實驗(逃走)。

張璽
一個小留日生,長大後,選擇在日本鹿兒島大學攻讀醫學士,因為那是距離家鄉-台灣,最近的地方。後繼續在日本京都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並在日本京都大學附屬醫院、三菱京都醫院擔任小兒科主治醫師。如今,他回台灣落葉生根,並孕育自己的孩子。從一個兒科爸爸的角度,觀察台灣的兒科生態,並給台灣父母們最真切的兒科照顧指引。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張璽/新冠病毒變異株,感染及重症年輕化?看看美日報告怎麼說
張璽/感冒 真的都是因為「冷到」嗎?
張璽/一定要從一而終嗎?當你想問第二個醫師.....
張璽/當孩子跟你說「軟軟」 你進得了這個世界嗎?
張璽/副食品之路 不是非要戰得嫑嫑的
張璽/老婆的臉皮不用常保養 但嬰兒要...
張璽/醫德的有無不等於無償付出
張璽/帶寶寶回家過年秘訣大公開
張璽/新手爸爸:我可以體會虐待自己孩子的人的心情了
張璽/幹細胞的倒帶與快轉,找到疾病解答
張璽/日本人為什麼不打流感疫苗?
張璽/台日新手媽媽的母乳天堂路
張璽/家有新生背起書包上學去
張璽/體驗是成熟的動力
張璽/公雞啼、小鳥叫 爸爸出來了!
張璽/寶寶拉肚子 稀釋蘋果汁優於電解質補充水
張璽/寶寶心裡苦...讓寶寶瞬間停止哭泣的音樂
張璽/雙語孩童起步慢,高認知發展好
張璽/便利商店式醫療
張璽/有一種冷,叫做媽覺得你冷
張璽/兒科爸爸5招化解小兒鼻塞
張璽/十八般武藝
張璽/養育智慧型手機世代的孩子
張璽/產前篩檢,你準備好要知道答案了嗎?
張璽/與孩子的睡眠大戰
張璽/輸在起跑點?贏在起跑點?孩子的發展(下)
張璽/輸在起跑點?贏在起跑點?-孩子的發展(上)
張璽/寶寶不通、不通,「便」撲通
張璽/如何照顧寶寶的頭型
張璽/2個小遊戲 教孩子正確擤鼻涕
猜你喜歡
劉秀枝/運動加上森林浴是增強免疫力、抵擋疫情的利器
張德明/正確的策略 才能與病毒共存
不去健身房就無法運動?名醫曝比健身房重要的事
陳亮恭/失能失智者染疫 照護難度高
洪惠風/LDL壞膽固醇大於50都是毒?
張金堅/哪些人是Omicron致重症高危險群?圖解病情惡化原因
許金川/老公白天理性晚上獸性,怎麼回事?
許金川/老婆快篩二條線,老公一條線,怎麼回事?
林思偕/曾受困在疾病的醫師 才知道撫慰病人的正確姿勢
許金川/將疫比疫防新世紀病,快篩也要腹超!
李伯璋/不忘初心 一往無前 健保改革不能停
王正旭/精準醫療治癌 是福音還是難解習題?
洪子仁/避免醫療量能崩潰 應完善居家照護模式
許金川/事主猶親,房事也代勞?洗肝機、洗腎能取代人體的腎臟或肝臟嗎?
許金川/狗咬人看外科,人咬狗看哪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