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枝/做高階影像健檢 最好先有心理準備
62歲女士,1年前接受腦部磁振造影掃描,顯示有個0.9公分的顱內動脈瘤。動脈瘤破裂的機率雖然不大,但一旦破裂,可能危及生命。如要處理,是開顱手術把動脈瘤夾閉,或經由顱內血管攝影進行動脈瘤的栓塞?兩者均有風險。最後選擇開顱手術,動脈瘤順利夾閉,讓她不用為此憂心害怕。
73歲女士,一年半前做腹部磁振造影,發現胰臟頭部有個2.5公分的囊腫,進一步的內視鏡超音波檢查顯示胰管內乳頭狀黏液性囊腫(IPMN),有致癌的可能,一旦轉變為胰臟癌就很難治療。於是選擇經由腹腔鏡作「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病理報告並無癌細胞,但她術後卻常覺得倦怠、肚脹,且腹瀉,體重減輕8公斤,並出現糖尿病。
這3個案例都是健康者自費接受高階影像健診(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意外地發現沒有症狀的病變,稱為偶發事件(incidental findings)。
第1和第2個例子明顯從高階健檢受益,且手術成功。第3個例子因為擔心致癌,接受重大手術,卻沒發現癌症。然而,當初若決定長期追蹤,也可能導致焦躁不安,甚至憂鬱,可見抉擇並不容易。
根據文獻,偶發事件的發生率隨年齡、儀器、檢查部位以及研究方式而異,例如胸部電腦斷層達31.1%,腦部磁振造影9.5%,而身體磁振造影12.8%,可見並不少見,但大都是良性,不需處理或只要定期追蹤,只有少部分可能有生命危險或是惡性,需及早處理或密切追蹤。但密切追蹤常造成醫病雙方的焦慮、另作更多檢查、增加醫療費用,因此2003年出現一個名詞「現代影像技術的受害者」(VOMIT,victims of modern image technology)。
一般人接受健檢主要是針對癌症,希望早期發現,及早治療。雖然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抽菸、多運動)是預防癌症最好的方法,但還是有五成的癌症目前還找不到原因,因此需要靠篩檢,如健保提供的糞便潛血和乳房攝影檢查,但考量醫療資源有限,檢查項目無法完全符合每個人的需求。
醫療儀器的快速進展與精進,加上不少健康管理中心的推動,高階健檢已是一種擋不住的趨勢。有癌症或某些疾病的家族史,或經濟能力允許的中老年族群,高階健檢有其優勢。只是當結果出現沒有症狀的偶然發現時,對醫師與受檢查者都是挑戰。要定期、長期追蹤?尋求其他進一步的診查?還是立即處理?又如何處理?醫師固然要對各種可能性加以分析並建議,但終是得受檢者自己下決定。換言之,有了更多的醫療自主權,更要為自己的選擇擔當。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劉秀枝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兼任教授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劉秀枝/回到未來,與自己對話
劉秀枝/如果永遠有明天
劉秀枝/易被忽略的後循環腦中風
跑錯餐廳、記錯日期是失智前兆?名醫揭關鍵症狀
劉秀枝/突然的失憶,我失智了嗎?
劉秀枝/70歲後可以有怎樣的人生?
劉秀枝/憂心COVID-19?別忘健康生活型態這道有力防線
劉秀枝/現代銀髮族常超乎你的想像
劉秀枝/東西找不到?別怕!可能只是心不在焉
劉秀枝/銀髮族的快樂出遊
劉秀枝/獨居苦?獨居樂?端看你怎麼過
劉秀枝/我是老人好自在
劉秀枝/想要讓腰圍變小 168間歇性斷食可行嗎?
劉秀枝/我愛健行:不僅有益身心,更是感官饗宴
劉秀枝/多出來的時間,你都怎麼利用?
劉秀枝/朋友有益健康:腰椎手術的領悟
劉秀枝/「川普總統也吃這個藥」
劉秀枝/從醫學文獻得出的三個「21世紀的長壽處方」
劉秀枝/樂觀心態有益健康
劉秀枝/銀髮族的穿「金」戴銀生活
劉秀枝/防失智的「快樂食堂」
劉秀枝/預防阿茲海默症 聽媽媽的話就對了
劉秀枝/神經生涯教會我的事
劉秀枝/旅遊不僅是遊山玩水更有益身、心、腦
劉秀枝/你按醫囑服藥嗎?
劉秀枝/沒醉倒,怎麼腦子一片空白?
劉秀枝/瘦身的聰明吃法
劉秀枝/我的聲音怎麼如此蒼老?
劉秀枝/自珍自足 找回人生的從容自在
劉秀枝/從衛教到醫病分享
猜你喜歡
洪惠風/LDL壞膽固醇大於50都是毒?
張金堅/哪些人是Omicron致重症高危險群?圖解病情惡化原因
不去健身房就無法運動?名醫曝比健身房重要的事
許金川/老婆快篩二條線,老公一條線,怎麼回事?
楊定一/選擇原型食物重建健康
洪子仁/避免醫療量能崩潰 應完善居家照護模式
楊志良/全民健保 不能再沉淪下去了
王正旭/精準醫療治癌 是福音還是難解習題?
五十肩與肩旋轉肌病變怎麼分?名醫林頌凱揭2疾病能否治癒的關鍵
鄒頡龍/從獨臂刀王 談睡前喝酒對睡眠的影響
許金川/偷吃「禁果」得糖尿病?需靠後天的運動、飲食控制、規律服用藥物控制血糖
許金川/狗咬人看外科,人咬狗看哪科?
林思偕/曾受困在疾病的醫師 才知道撫慰病人的正確姿勢
許金川/事主猶親,房事也代勞?洗肝機、洗腎能取代人體的腎臟或肝臟嗎?
傅志遠/醫療上的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