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瑞氏童怪動作 施壓恐得反效果
【聯合線上企劃/陳文娜撰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專任主治黃正憲醫師。
圖片提供:黃正憲醫師
黃正憲表示,妥瑞氏症症狀表現以動作及聲音為主。就動作來說,小病童經常不自覺地眨眼睛、抽動嘴角、手抖聳肩;有人症狀較為複雜,甚至出現扮鬼臉、猛撥頭髮等奇特動作。由於這些異常動作都相當短暫,故大部分家長都不以為意,並未意識到孩子罹患妥瑞氏症。以眨眼為例,父母就可能認為這是體質過敏所引起眼睛不舒服,小孩子才會眼睛亂眨。
至於聲音部分,妥瑞氏症病童常會突然清喉嚨、吞口水,頻率比一般小朋友還要高,講話聲音有些怪異;有人症狀較為嚴重,還會口出髒話、三字經,往往讓家長及老師們大傷腦筋。
黃正憲也指出,就診斷上來說,通常動作與聲音均有異常狀況,且狀況持續時間達一年以上,同時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才會被確診為妥瑞氏症。臨床顯示,一半以上妥瑞氏症病童都合併注意力不集中,情緒及注意力都有問題,恐將影響課業成績;且與同學之間的互動情況可能也不理想,人際關係有待加強。
「並非每個妥瑞氏症小朋友都需要治療!」黃正憲認為,如果只是簡單的眨眼、手抖、聳肩等小動作,不會影響到自己或是旁人,其實並無需服用藥物。但如果已經造成日常生活中的困擾,如不自覺甩頭,讓頸部肩部痠痛,就應該接受治療。目前在治療妥瑞氏症上已有不錯的藥物,副作用相當低,病童可以安心服用。值得注意的是,妥瑞氏症病情常時好時壞,有時感冒、身體不適,或是遇到壓力時,症狀又突然出現,家長與小朋友應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
一般來說,妥瑞氏症不會影響到小朋友的智力,約三成妥瑞氏症患者在長大成人後,不管是怪異動作或聲音等症狀,都會自行消失,家長可以不用太緊張。若以嚴厲方式來禁止孩子聳肩、眨眼,反而容易有反效果,讓孩子承受更大的壓力,導致症狀更加嚴重。另一方面,家長應該與孩子就讀的學校師長保持密切聯繫,讓老師瞭解孩子的情況。黃正憲無奈地說,就有老師以為妥瑞氏症學童天生調皮,上課坐不住、愛搗蛋而採取體罰手段,讓病童不太敢上學。
至於注意力缺陷(ADHD)則是妥瑞氏症的好朋友,過動及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症狀與妥瑞氏症很類似。過動症小朋友很難專心做一件事,經常忘東忘西,有時上課到一半就突然站起來走動,影響教室秩序,這也造成人際關係上的緊張。
黃正憲表示,隨著醫學的進步,治療過動症的藥物效果不錯,但需要長期服用至少兩年以上。但對於難以保持注意力的小朋友來說,光是記得要吃藥就是一大難事,所以家長必須扮演重要角色,協助孩子遵從醫囑服藥。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院校合作 北市醫與國北護簽約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大腸直腸癌
糖尿病家庭 一家五人皆血糖過高
塑身美體「停、看、聽」
乳房特別門診 全方位守護婦女健康
胸悶心痛 CT心導管檢查揪元凶
顧脊椎 瞭解骨刺與椎間盤突出
老年黃斑部病變知多少
瓣膜性心臟病不可輕忽
聯醫第二家失智日照中心 下月開幕
陣發性暴怒 斯文男變臉抓狂
孩童開始上學就很容易生病嗎?
平常心面對人際 春節焦慮可減輕
看3D電影影響視力 電影院要加警語
醫藥小辭典/諾羅病毒(Norovirus)
血管塞車了 三高是禍首
乳癌術後運動 減輕淋巴水腫
照顧失智家人 90%婚姻亮紅燈
勃起功能障礙者 八成三陰莖血管病變
吃偏頭痛藥 她青光眼險瞎!
成因篇-咳那麼兇 是感冒?還是肺炎?
避免關節「卡卡」 防治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退化性關節炎
小兒紅斑性狼瘡症狀多樣確診難
晚生難受孕 卵巢功能檢測防不孕
防治牙周病 全方位保口腔健康
失眠大不同 針灸按摩也有用
接觸野鳥 感染見罕隱球菌
男營養師只占7% 醫療院所稀有動物
漸凍音樂家贈琴 這次當聽眾
百萬「眼控滑鼠」 扶輪社送漸凍人
猜你喜歡
65歲陳美鳳羞暴「每天都DIY」 超兇肉體養成術大公開!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備酒精、漂白水 居隔先環境消毒
頭部陣陣抽痛,右耳聽不清楚… 竟是中耳炎引起! 醫師詳解4原因
早餐吃對了嗎?/水果、雞蛋、麵包及豆漿 例行早餐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辛苦買快篩劑 希望備而不用
專家籲65歲以上每年做防跌篩檢 3問題中1項即跌倒高風險族群
疫情輕症流感化 與病毒共存需把握「三大要點」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做好一切防護 保持樂觀心情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淡然看疫情 防護做好做滿
使用生物相似藥 我追不上歐美車尾燈
止痛藥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是真的嗎?醫師提醒飯後忘了吃用這1招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確診爸媽居隔 朋友送餐送快篩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原訂5月15日上路 衛福部正式發函註銷
脫線離世!享耆壽90歲「佛祖召喚我了」 誤信友人偏方喝草藥 4年前開始洗腎
生物相似藥 健保署有條件擴增給付範圍
癌友僅1成認識生物相似藥
防疫新思維該怎麼做?專家傳授7方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跟著節氣吃4種抗疫食補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女玩黏土彈琴 一家人居隔自娛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打三劑疫苗 買防疫保單
早餐吃對了嗎?/燕麥粥、地瓜沙拉、水果 美味組合
為什麼能夠安全接受陌生人輸血?你不知道的血液二三事
高醫大團隊研究 傳統中藥「金銀花」有助抗新冠病毒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居家練廚藝 傳照片報平安
「火神的眼淚」爆破特效推手陳銘澤血癌離世 享年39歲
醫病平台/人生如戲,戲夢醫生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看診、手術、演講…忙到文明病上身 改變3個生活習慣釋放身心靈壓力
醫病平台/ 大型危機時癲癇病人的照護
輝瑞心臟病用藥恩久平出現不純物恐致癌 食藥署急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