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同學都說我是小不點,上課永遠都坐第一排。」曾同學國一時身高僅135公分,是全班最矮小的學生,經過檢查發現是生長激素缺乏,連續四年施打生長激素,現在升上高三的他,身高長到170公分;他開玩笑說,以前打球都被當「小弟」,現在換他「電別人」。
台北慈濟醫院推出兒童生長發育聯合門診,今天舉行記者會發表成果和治療經驗,患者曾同學現身說法分享自己長高的經歷。醫師表示,曾同學四年多前就醫時生長板尚未密合,仍有長高的空間,否則若生長板密合,即使打生長激素也沒用。
榮新診所小兒科主任潘俊伸表示,因為飲食西化,小學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性早熟;臨床上曾碰過小四女童乳房開始發育,且已經有月經,但身高不到140公分,即使外力介入,要再長高效果也很有限。
慈濟醫院小兒科主任蔡立平表示,骨齡才是評估小孩是否還能長高的關鍵;男學生國一才就醫,已經有點晚,因為生長激素缺乏的患者,若小一、小二就發現,可以有更多治療方式,除了藥物還可以特別補充營養。
蔡立平說,曾同學國一就診時才發現生長激素不足,當時檢測他的骨齡僅7歲,施打生長激素,還可以補足身高;他的弟弟今年國二,也才145公分,身高也偏矮,但骨齡檢測和實際年齡差不多,發育幾乎完成,再長高的空間很有限。
蔡立平說,過去家長大多以為小六、國一,小孩進入青春期,才要留意生長是否落後,但這時有些孩子的骨頭生長板幾乎密合,就算注射生長激素也沒用。
潘俊伸表示,生長激素並非人人都有效,生長板尚未密合可以使用;但若生長激素不缺乏,也打生長激素增高,不僅骨頭會變粗,人的臉型也會改變,反而會「提前催熟」,結果不但沒長高,還可能讓生長停滯,反而得不償失。
【2014/10/02 聯合晚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