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初學者天天堅持慢跑5公里卻想睡?達人:「隔天跑」比每天跑更健康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性愛/ 性病防治

HIV病毒其實很脆弱 別再幻想一起吃個飯就會傳染,好嗎?

貓頭鷹

情境圖。
情境圖。
圖/ingimage

【文/疾病管制署首席防疫醫師羅一鈞,摘自貓頭鷹出版《心之谷》】

「請教你:我與HIV感染者共同生活,該注意些什麼?我現在連只要不小心割傷自己,都會怕碰到他接觸過的東西。這樣會不會被傳染?倘若他的嘴破,我們共用餐桌上的食物或者用品,家人也不會因此而被傳染嗎?」

「感染者與家人同住真的安全嗎?家中衛浴大家會共用,廚房杯子碗筷也都共用,衣服也常常會混在一起洗,我好害怕會不會不小心傳染給他們了,我該搬出去住嗎?」

即使知道傳染途徑,還是有很多讀者在面臨到日常生活上的相處或接觸狀況,心裡覺得「毛毛的」、擔心「不會有個萬一吧?」。

這些顧慮其實都是多心。為了保護隱私,診間、病房是不允許閒雜人等進出的,但假設各位能化身為隱形人,到照顧HIV感染者的診間或病房參觀,你會看到那裡的醫生跟一般看糖尿病、高血壓的醫生一樣,沒有穿戴任何特別的裝備。

做為醫生,我在診間裡和感染者對談時,不會戴著口罩,因為我知道口水、飛沫不會傳染HIV。幫感染者量血壓、檢查身體時,除非要檢查的部分正好在流血,否則我是不會戴手套的,因為我知道皮膚上不會帶著HIV病毒。

私底下,我有幾位認識較久的感染者,已經成為老朋友,三不五時一起上館子吃吃飯、聊聊天、甚至去他們家裡作客。不管是吃同一盤菜、喝同一碗湯,用感染者家裡的碗筷、借用感染者家裡的廁所,都沒有任何顧忌。

並不是我膽子大、神經粗,而是因為我知道這些生活上的相處,都不會讓我被傳染HIV。因為HIV不是肺結核或伊波拉,更不是SARS。空氣不會傳染HIV、共同生活的環境也不會傳染HIV。周美青夫人擁抱愛滋寶寶、楊志良署長到感染者家裡共進晚餐,都是很好的例證,用行動證明「你可以再靠近HIV感染者一點」,不用擔心。

我常對感染者的親友開玩笑的說:「請放心,雖然同住一個屋簷下,只要不跟感染者無套性愛,你是不可能被感染HIV的。」

那麼,為什麼一般人還是常覺得跟感染者相處會「毛毛的」呢?這是受到錯誤訊息的影響、或是與其他傳染病的資訊混淆,導致對HIV的諸多迷思

迷思一:HIV是世紀黑死病,很容易傳染,應該要把感染者都隔離起來。

事實上,這常常是一般人把各式各樣的傳染病混為一談了。

以讀者比較熟知的傳染病來說,SARS與肺結核的患者需要被隔離,是因為空氣可以傳染SARS病毒與結核菌;伊波拉的患者需要被隔離,是因為患者的嘔吐物、排泄物、眼淚、汗水、或使用過的衣物、床單,都可以傳染伊波拉病毒,病毒甚至可以殘留在環境裡、透過間接接觸而傳染。為了避免病毒或病菌經由這些防不勝防的管道擴散出去,才需要把患者隔離在一個特定區域裡一段時間,配合良好的感染管制、環境消毒,等不具傳染力時再解除隔離。

HIV病毒只會透過性行為、輸血、針扎、母子垂直感染這幾種方式傳染。空氣不會傳染HIV,環境也不會傳染HIV。而且HIV病毒無法殘留在環境裡,暴露到空氣後很快就會失去傳染力,所以患者非但不必接受隔離,也不用刻意的做環境消毒。

簡單說,當HIV感染者站在你身邊時,你完全不用擔心被傳染HIV,除非你選擇跟他發生不安全性行為。

迷思二:如果HIV感染者有傷口,我碰過他傷口接觸的地方就可能傳染HIV。

一般人常想像病毒或病菌是卡通影片裡眼睛尖尖、身形猥瑣、拿著武器的黑色小壞蛋,會躲在環境某個角落,例如天花板、桌面、門把、甚至路邊濺起的水花,等著跳上人體開始大舉進攻。

這個卡通模型適用於許多細菌,但是對於HIV則是完全不適用。HIV離開人體就活不下去,一滴血液暴露在環境裡,裡面的HIV病毒不用幾分鐘的時間就死掉了,無法成為拿著武器的黑色小壞蛋。因此就算感染者身上的傷口接觸了吸管、杯緣、馬桶蓋、衣物等等,只要不是你「立刻」去接觸,那裡早已經沒有HIV了,完全不用擔心被傳染。

在很極端的狀況下,曾經有罕見的案例,是在車禍後因為傷者有大面積的傷口,立刻接觸到現場感染者受傷、大量流出的血液而感染HIV。關鍵字是「大面積」傷口、接觸到「大量」血液、還要「立刻」接觸。日常生活中感染者就算有傷口,只要對方傷口與血液的接觸狀況沒有完全符合「大面積」、「大量」、「立刻」三個條件,基本上就無須擔心被傳染HIV。

迷思三:HIV感染者吃過的、穿過的、用過的東西,都可能具有傳染力。

讀者可能會莞爾一笑:「前面不是講過很多次了,不會傳染嗎?」雖然原理都一樣,HIV不會透過環境傳染,但是有人就是需要一再地舉例、反覆的確認,才會相信。所以我就再好好講一下「杯子碗筷不用分開、衣物可以混在一起洗」這幾件生活例行公事背後的學理。

首先,口水不具HIV傳染力。雖然科學家從口水中驗出過少量的HIV病毒,口水也可能因為口腔疾病、或刷牙之後而帶有血液,但是口水當中有能夠抑制HIV的物質,所以口水即使帶有少量的HIV或帶有血液,也不能造成傳染。因為口水不具傳染力,所以跟感染者一起吃東西、喝飲料、共用杯子碗筷,都不用擔心。

再來是衣物。許多人擔心內衣褲、毛巾、床單、棉被套可能沾著感染者的分泌物,會不會有傳染力?其實我在前兩個迷思已經說明過,HIV病毒暴露到環境、接觸到空氣很快就會死亡,除非你在分泌物剛排出來的時候,就立刻去接著穿這件內褲,才需要擔心。除此之外,在你看到衣物上沾有像是分泌物的東西時,裡頭的HIV病毒早就暴斃了,不管摸到、碰到,都不用害怕。

前面講的,就是「環境不會傳染HIV」的例子,請讀者舉一反三,像是感染者用過的牙刷、刮鬍刀、馬桶蓋、浴缸等等,也都可以使用相同的原理來推論:「除非你在血液或分泌物剛排出的時候,就立刻去接著使用,才需要擔心,否則等你去用的時候,裡頭的HIV病毒早就死了,不用害怕。」

至於聞到味道,當然也不用擔心被傳染。為什麼?因為空氣不會傳染HIV啊。

假如你對於餐具、衣物、環境的解釋還是不能放心,覺得黑色小壞蛋的卡通還是歷歷在目,或者擔心「家裡有老人、小孩怕他們抵抗力弱」,想問特殊情況會不會有例外,那我只能請你相信家裡的清潔用品。不管是哪個廠牌的肥皂、洗碗精、洗衣粉、漂白水,隨便挑一種遇上HIV病毒都可以立刻殺死、清潔溜溜。所以杯子、碗筷、衣物經過這些化學清潔劑處理後,就絕對沒有HIV了。

不過,我還是要強調,HIV很脆弱,到環境中沒幾分鐘就活不下去,在用上清潔劑洗滌或擦拭之前,HIV早已經死光光。要靠清潔劑來維持對HIV的「安心」,其實是一種「多心」,多餘的擔心。

希望這些迷思的澄清,能讓感染者的家人、伴侶、室友,完全放心的跟感染者相處。生活相處上有多餘的顧慮或舉動,往往反映感染者身邊親友受到社會上錯誤訊息的誤導、產生誤解與迷思,但看在感染者眼裡,可能被解讀為「我被當成傳染源、洪水猛獸,不被大家接受」。彼此多溝通、多詢問專業意見,有助於化解這些「多心」,不要成為雙方相處的負擔。

延伸閱讀

.書名:心之谷:羅一鈞醫生給愛滋感染者和感染者親友的溫暖叮嚀
.作者:羅一鈞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5
.書名:心之谷:羅一鈞醫生給愛滋感染者和感染者親友的溫暖叮嚀 .作者:羅一鈞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5
《謝謝你的愛》愛滋主題韓劇剪輯(影音):因輸血被傳染HIV的女童小春,跟媽媽搬到鄉下就學,遭到村民的誤解,不願小孩與小春一起同班上課,更鼓動要小春一家離開村子。剪輯村民對於HIV傳染途徑的誤解,對小春帶來巨大的影響、失去自我認同,後來透過醫生的努力與家人溫馨的舉動,化解誤會與危機。

感染者分享

「和伴侶住在一起的時候,吃完飯我發現他將碗盤分開洗的時候,頓時有點受傷,卻也無法說出口。之後我才漸漸發現,那只是他習慣誰先吃完飯,就先洗誰的碗盤而已,是我自己多心了。」

「被家人知道是帶原者後,他們買了新的冰箱、洗衣機和烘碗機,所有的食物分開處理,碗筷、衣物全分開洗。這一些無心的舉動,其實很傷害人。請提醒同住的親屬,碗盤、衣物等皆可一起洗,馬桶不需要坐過就擦拭。」

HIV 性行為 迷思 帶原者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