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5cc的血液,經過一個半鐘頭,即可透過血液檢測,發現癌細胞是否存在體內。」坊間有非常多聲稱不用影像、組織檢驗就能快速得知自己是否罹癌。實際上,這樣的檢測只能作為醫師替病人選擇標靶藥物或是其他昂貴藥物時的依據,真正要檢驗出是否罹患癌症「沒那麼簡單」。
敏感度與特異度 仍待確認
台灣大學醫學系主任吳明賢表示,現在非常流行血液檢驗腫瘤,但此檢驗方式的「敏感度」與「特異度」都要再確認。他解釋,敏感度與特異度是檢驗時的指標,敏感度高的檢查,可作為疾病的篩選;特異度高的檢查可作為疾病確認。但是血液檢驗是否具有特異度與敏感度,各界仍在研究中。
吳明賢強調,「沒有經過臨床試驗的檢驗方式,都是不被證實具有效果的檢驗。」血液檢驗腫瘤是其一,仍處於臨床試驗階段。
血液檢驗 多用於用藥參考
每個人對於健康檢查、各種檢驗,皆希望達到早期知道、早期預防的效果。根據學理推斷,腫瘤細胞若已經布滿血液中,多半已經是晚期患者。除非是罹患胰臟癌、肺癌等較難取組織檢驗,才有可能用到血液檢驗,但仍會搭配其他的影像檢查。
若是罹患胃癌、大腸癌等,組織取得容易,根本不需用到血液檢驗。目前血液檢驗用於癌症患者身上,多為「藥物選擇的參考」。因為各種癌症在病患身體發展的差異性大,部分患者用藥不一定會達到效果,而這些藥物又相當昂貴,這時才會使用血液檢驗,協助患者選用最適當的藥物。
大陸魏則西事件 堪為借鏡
2016年4月12日,大陸發生的「魏則西事件」,正是「未經臨床試驗證實的療法,未成熟且不具效果」的案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學系四年級的學生魏則西,2014年被發現罹患第四期軟組織腫瘤,大陸稱為滑膜肉瘤。發現當年立刻接受化療與放療,卻沒有辦法阻止腫瘤細胞擴散。
魏則西的家人透過大陸最大的搜尋引擎「百度」,在相關的討論區塊中,發現宣稱能治癒末期腫瘤患者的最新療法「腫瘤生物免疫療法」,且是大陸武警北京市總隊第二醫院正在做的新療法,將所有效能都講得一清二楚,如與美國史丹福大學合作此免疫療法、效果高達八至九成等。
魏則西被家人說服,放棄正統化療、放療,選擇未經臨床證實對所有癌症都有效果的免疫療法。兩年間,魏則西投注超過20萬人民幣(約新台幣100多萬),病情仍然沒有好轉,於2016年4月病逝。魏則西家人為此正與百度、武警北京市總隊第二醫院等,爭取其權益,認為自己受到詐騙,且枉送一條人命。
未經臨床證實 猶如密醫行徑
吳明賢表示,血液檢驗腫瘤如同近年廣告中很風行的幹細胞療法、免疫細胞療法,無論是診斷用或治療用,都需要經過臨床試驗證實。部分商人認為學理如此,想當然爾就能直接運用在治療上。但不管有多少學理證實,都需要經過臨床試驗,臨床試驗沒有得到證實,就是一個未成熟且不具效果的療法,反而形成另外一種密醫的行徑,百度事件就是典型的案例。
國泰綜合醫院病理暨檢驗醫學部主任曾嶔元說,很多生物技術皆配合臨床需求,但有太多試驗呈現的結果太過於樂觀,仍與事實有些許差距。建議民眾,若是有任何的檢驗、療法問題,應立即詢問醫師,醫師一定會給予患者最正確的答覆,不應該道聽塗說而危害生命。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