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歲男吸電子煙兩周身體急速變差 想戒斷卻發現肺壞了
使用電子煙短短兩周竟引發嚴重肺損傷。一名56歲男子一天一包菸,連續抽38年,有天老菸槍想嘗試電子煙,短短吸兩周後發現,運動開始會喘、乾咳,甚至食慾開始變差。他的症狀持續兩個月後,決心要戒菸,赴門診檢查發現,肺部已經泛白浸潤,有發炎現象,肺功能降到同齡者的6、7成,確診肺損傷。
電子煙危害不在話下,其成分複雜,因個人體質造成的危害也不同。台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說,電子煙油含丙二醇、甘油、尼古丁與其他化學品,如水果味、薄荷味、 焦糖味,等化學香精與增溶劑,已知有近 1萬6千種添加物用於煙油調味。
電子煙油加熱後,釋放出甲醛、乙醛,分別為一、二級致癌物,還有重金屬,像是鉻、錳、鎳、鉛。澳洲研究,電子煙可檢出超過164種有毒物質,造成人體嚴重傷害,尤其是肺部。美國則是在2007年允許電子煙進入市場,幾年後發現肺部新興疾病,美CDC特別在2019年,正式將電子煙引發的肺部疾病,如肺部損傷等,命名為「EVALI」 。
收治這名男子的王鶴健說,肺損傷是否為「EVALI」,必須先排除新冠肺炎,或相關感染引起,而醫師在問診時,也會特別詢問是否有抽菸習慣,並加問是否吸食電子煙,因為民眾會認為,電子煙根本不算是菸品。
該男子經檢查發現,肺部確實有異常,肺功能降到同年齡層的6、7成,肺容量已明顯變小,氣體交換變差,甚至住院沒有改善,進一步切片發現,肺部有纖維化現象。王鶴健提醒,電子煙成分不明,有些不良業者甚至會加入大麻油成分,這都是加速急性肺損傷的因素。
另外,美國在電子煙進入市場後發現,有20%的青少年使用過相關產品。王鶴健呼籲,電子煙是青少年使用紙菸的入門,使用電子煙的兒童與青少年,未來吸紙菸動機更是高出兩倍,除增加一般心血管疾病風險外,也增加罹患新冠肺炎與重症風險。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比陳時中菸齡更久 他96歲菸齡78年、日吞22顆藥決心戒菸
禁電子煙、加熱菸 期待菸防法修訂
加熱菸風險評估審查 國健署:通過修法最快2個月後實施
恐怖室內二手菸!實測酒吧PM2.5濃度 空汙紫爆「12倍」
電子煙、加熱菸應該「雙禁」嗎? 得獎辯士精彩激辯
電子煙釀肺傷害 症狀雷同新冠肺炎 醫:嚴重恐死亡!
國健署願意協助戒多年菸癮 陳時中:會慎重考慮
要戒菸? 陳時中:「你管的比我太太還嚴」慎重考慮中
幫陳時中戒菸?國健署長說「若他願意」醫強烈建議「要戒」
反菸團體恐淪菸商幫手?反菸38年的董氏基金會嚴正聲明
北市高中生吸食電子菸比例增 醫:恐致尼古丁成癮
酒癮入監人數超越毒癮!62%中重度成癮、83%啤酒成癮
女性吸菸率5年內大躍進!勸戒菸 這樣做比恐嚇更有用
電子菸、迷姦水竟可輕鬆網購?消保協會籲嚴查並修法
香港三讀雙禁電子煙、加熱菸 拒菸聯盟拜會黨團籲跟進
國防大學傳學生吸毒 尿液篩檢初檢呈陽性反應
中秋烤肉「以茶代酒」 減少酒精損害免疫系統
疫情焦慮想復吸 女兒一招退菸癮
愷他命取代搖頭丸 成第二濫用毒品
年輕人電子煙使用率升高近2倍 醫師憂「成分不知啥更恐怖」
吸毒絕對沒有灰色地帶,一口都不能嘗試!識毒反毒親子一起來
世界無菸日/朱志勳:台灣糖尿病患者一成三在吸菸,併發症機率高
世界無菸日/李俊泰:尼古丁嚴重影響腦神經,腦中風、失智症者更應遠離菸
世界無菸日/薛光傑:吸菸者很容易感染COVID病毒,感染了也易重症
世界無菸日/葉宏一:心血管疾病的癮君子戒菸,發病率可降三成
世界無菸日/傅彬貴:肺阻塞、肺癌、肺氣腫病變都與吸菸有關
世界無菸日/慢性病患就地戒菸 成功率6成
世界無菸日/老菸槍戒半年 心臟病發機率減半
世界無菸日/新冠疫情燒 抽菸者易感染重症
台灣20名年輕女性有1人抽菸 增20種罹癌風險
猜你喜歡
眼睛沒症狀也會得青光眼!醫:3大高風險族群應補充這食物降眼壓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備酒精、漂白水 居隔先環境消毒
少婦家中昏倒留五歲兒 醫師教如何保命
肺炎來襲!肺炎鏈球菌致糖友呼吸衰竭!?做好2件事減少奪命悲劇
早餐吃對了嗎?/水果、雞蛋、麵包及豆漿 例行早餐
脫線離世!享耆壽90歲「佛祖召喚我了」 誤信友人偏方喝草藥 4年前開始洗腎
頭部陣陣抽痛,右耳聽不清楚… 竟是中耳炎引起! 醫師詳解4原因
專家籲65歲以上每年做防跌篩檢 3問題中1項即跌倒高風險族群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打三劑疫苗 買防疫保單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辛苦買快篩劑 希望備而不用
大麻到底是不是危險的藥物?專家解析大麻成分與作用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做好一切防護 保持樂觀心情
維生素K注射引發過敏休克 食藥署今公布修改適應症
使用生物相似藥 我追不上歐美車尾燈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淡然看疫情 防護做好做滿
止痛藥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是真的嗎?醫師提醒飯後忘了吃用這1招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個人防護不可少 睡飽增強抵抗力
防疫新思維該怎麼做?專家傳授7方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跟著節氣吃4種抗疫食補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餐廳勤消毒 祈禱別被停業
早餐吃對了嗎?/燕麥粥、地瓜沙拉、水果 美味組合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早餐吃對了嗎?/早餐吃得巧 營養又省錢
生物相似藥 健保署有條件擴增給付範圍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看診、手術、演講…忙到文明病上身 改變3個生活習慣釋放身心靈壓力
醫師法修正 外國學歷要甄試
醫病平台/ 疫情下的醫病關係與溝通
癌友僅1成認識生物相似藥
為什麼能夠安全接受陌生人輸血?你不知道的血液二三事
早餐吃對了嗎?/香蕉燕麥烤餅 配花生蓮子湯
量能緊繃 醫界籲延後健保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