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聯合報願景工程介紹美國西雅圖食物森林的事蹟,把公園綠地轉為社區參與共同生產糧食的概念和作法帶到台灣。一年後的今天,具體的成果終於在新竹市人潮熙攘的市區內呈現,並且跟西雅圖一樣,受到附近居民的熱情歡迎。
公園種蔬果 蟲鳥人類駐足
不過是一塊不到兩百坪的公園角落,種植了超過五十種蔬菜水果、香料植物、水生食物,吸引原本不常在這裡出現的蜻蜓、蝶蛾、授粉蜂和小鳥駐留,也吸引好奇的民眾一探究竟,甚至本能式的蹲下拔除雜草或觀察植物。
根據地方耆老的口述,這塊地在日據時代是一大片的甘蔗田,糖廠就在附近。後來這附近開始出現密集的眷村宿舍,滄海桑田一過就是五、六十年,以平房為主的眷村,立體化變成大樓形式。住在眷村的居民,透過食物森林,重新種下一百年前曾經是這裡最主要作物的甘蔗,並且由大家一起照顧。
居民齊力 重現甘蔗田景象
甘蔗是滿好種植的作物,截一段長得粗壯有芽眼的甘蔗,斜斜貼地淺插在透水良好的土壤裡,大約一兩個星期就會長出嫩綠的小葉。甘蔗長得快又高,但是成熟採收大概也要等一年。種得密集一點的話,可以當作籬笆,如果要它長得高,就要勤勞一點,把比較靠近地面的葉子拔掉,讓它往上攀高,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在根部培土,讓根紮得深才能站得穩。
台灣甘蔗主要分為紅皮和白皮,白皮甘蔗甜分高、硬度也高,是用來榨汁做糖的,直接食用,就要選適口甜度的紅皮甘蔗,但也是要削皮才好咬食。我不只一次聽牙醫師說過,現在的食物一昧地強調軟嫩才好吃,對口腔牙齒健康並不是好事,不知道偶爾咬咬甘蔗,會不會對牙齒健康有幫助。
圖/朱慧芳
可食地景 需要共同維護
除了甘蔗之外,在食物森林生態池裡的菱角生長速度也讓我感到驚訝。可能是季節正對,也可能是菱角到了陌生環境必須快速求生的關係,才種下不到一個月的菱角苗,已經長出了可愛健康的小菱角。
都市裡的食物森林必須兼顧視覺美感和生態生產,是經過園藝設計美化的立體耕種空間,所以也稱為「可食地景」。在高樓林立人來人往的都市裡,要維護一塊打破既定概念的空間並不容易,所以在可食地景內外必須設立工作項目說明,讓來到這裡的每一個人了解,並且方便參與工作。尤其特別的是,說明牌上還要告訴大家,目前有哪些作物可以採收,哪些作物需要照顧還不能採收,這些都是在一般公園裡不會看到的。
圖/朱慧芳
收成非目的 凝聚社區參與
有許多人質疑都市食物森林裡的收成量,怎麼夠附近居民吃。其實,在都市裡生產作物是凝聚社區共同參與的趣味和關係,產量多少並不是最大目的。透過位在住家旁的食物森林,都市裡的居民可以就近認識食物的生產過程,也可因為簡單的勞作提升健康,甚至達到療癒的效果。吃飽,已不是現代都市人最重要的課題。
▓新竹市食物森林
新竹市水源街 建功一路交叉路口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