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與慢性蕁麻疹共處30年 找到平衡

黃毓惠
黃毓惠
圖/黃毓惠提供

大概是從國中開始,我只要一跑步身體就發癢。

但每次「癢」都是一下就消退,我未深究原因,只有在每天一邊抓癢一邊追校車時,才有點在意。直到大學進入醫學系,課業壓力變大,這個「癢」開始失控,換季時每天大多數時間都發癢,持續兩周至一個月,我開始覺得事態嚴重,就診後才知道,原來這就是教科書中提及的「慢性蕁麻疹」。

皮膚科醫師告訴我,約七成慢性蕁麻疹好發於成年,因免疫系統失調導致,但我從小就有癢的問題,是比較不常見的「膽鹼性慢性蕁麻疹」,主要因溫度改變,受熱或冷等外在刺激發作,換季時也會誘發。我知道自己是慢性蕁麻疹患者之後,開始過著靠藥物控制病情的生活。

雖然現在我控制得很好,幾乎不用吃藥,但在30至35歲時,病情曾一度嚴重到幾乎每天都要吃藥,否則癢到睡不著,嚴重影響生活。

現在回想,那段時間,我剛好在準備專科醫師考試,一邊備考一邊照顧患者,不久又前往日本進修,自我要求高,壓力造成病情惡化。

回台後,我重新審視生活方式,雖然在職場上要放慢步調很困難,但心可以放輕鬆、作息也可以改變。我從睡眠著手,從那之後我幾乎不熬夜工作,慢慢找到與「癢」之間的平衡。

很多人問我,「慢性蕁麻疹」治得好嗎?我會告訴他們,這個病無法根治,雖然不太會大癢,但依舊天天小癢,每當泡澡、打完羽毛球後,都必須忍耐這樣的小發作,大約20至30分鐘。

就這樣我與「癢」和平共處近卅年,或許因為我豁達的天性,加上醫學背景,明白有些病就是無法斷根,且看過太多病人,知道自己是幸運的,病情沒有很嚴重,吃藥就會緩解,所以從未因為自己的病而沮喪。我很快就接受、了解「慢性蕁麻疹」就是我生活、身體的一部份,最重要的事,想辦法控制它,不讓它造成生活的困擾。

雖然我不是因為慢性蕁麻疹而選擇成為皮膚科醫師,但慢性蕁麻疹讓身為皮膚科醫師的我,有一顆真正理解皮膚病患者的心。

皮膚病患者幾乎都要面對癢所帶來的身心不適,我能懂患者困擾的心情,很多醫師告誡病患絕對不要抓,但我知道真的癢起來,根本不可能不去抓,我會分享自身經驗,提醒患者盡量不要抓,並積極接受治療。

「慢性蕁麻疹」帶給我的附加價值,不僅是更重視健康、對患者的感同身受,甚至讓我的建議,在患者心中接受度變高。

有些患者一開始無法接受「慢性蕁麻疹」找不出病因,甚至無法根治,跑去服用偏方、不斷花錢測過敏原,當患者聽聞我從小就有「慢性蕁麻疹」,就會比較能夠接受自己罹患無法治好的病了。

醫學辭典/慢性蕁麻疹

蕁麻疹是常見過敏疾病,發作時,全身出現許多會癢的腫塊,如果反覆發作超過6周,就會演變成慢性蕁麻疹。

全台約23萬人曾患慢性蕁麻疹,患者多為30至50歲,女性發病比率是男性兩倍。

慢性蕁麻疹患者的皮膚,會突然出現紅、腫、癢的「膨疹」,有嚴重癢感,嘴唇和眼皮也可能出現血管性水腫,但這些病灶會在24小時內消失,第二天又從其他部位冒出。

慢性蕁麻疹並非食物引發過敏所致,而是與先天體質及壓力過大、生活作息不正常等後天因素有關。

當高危險族群接觸過敏原或職場與家庭中蠟燭兩頭燒,承受龐大壓力,體內免疫系統的肥胖細胞受刺激活化,釋放出過多組織胺,造成皮膚血管擴張、組織腫脹。

治療原則首先先找出可能病因,並盡量避免,若找不到病因,必須以口服抗組織胺控制病情。

黃毓惠小檔案

現職: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

●衛福部食藥署化妝品衛生管理資議會委員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

出生地:嘉義市

專長:

●青春痘及青春痘疤

●腋下狐臭及多汗症

乾癬異位性皮膚炎

●抗老除皺拉提治療

興趣:欣賞音樂、電影

經歷:

●日本東京虎之門醫院皮膚外科研究員

●日本國際醫療中心皮膚幹細胞研究員

慢性蕁麻疹 異位性皮膚炎 狐臭 過敏原 乾癬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