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C肝帶原者有52萬2000人,中研院及國內多位肝病權威帶領的研究發現,C肝患者如果使用療程短、治癒率高、副作用低的口服小分子新藥,取代傳統干擾素治療,並且提高新藥治療人數三倍多增為3萬4000人,預估到2030年,可將慢性C肝感染盛行率減少87%、罹患末期肝臟的死亡人數減少76%。
肝病是國病,但無疫苗可以預防,更需要早期診斷與治療。為了解藥物對C肝的治療效果,副總統當選人、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及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簡榮南教授等人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台灣C肝流行病學資料進行分析,完成最新《台灣慢性C型肝炎病毒感染造成之疾病負擔》研究,研究成果2月底在日本舉行的「亞洲肝臟研究學會」中發表。
團隊成員之一陽明大學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李美璇表示,2014年台灣C肝帶原者有52萬2000人,如果以目前治療方式不變,使用現有健保給付長效型針劑干擾素、搭配口服雷巴威林藥物,以每年治療8060人預估,到2030年C肝慢性感染盛行率約降低44%,罹患末期肝病的死亡率減少16%。
但若改用口服小分子新藥、每年同樣治療8060人,C肝慢性感染盛行率可降低52%,末期肝病死亡人數可減少30%;若進一步將口服小分子新藥治療人數大幅增加為3萬4000人,C肝慢性感染盛行率減少87%,死亡人數減少76%。
李美璇說, 世界衛生組織去年9月在世界肝炎高峰會中,以2030年為設定目標,發布《格拉斯哥宣言》,目標包括減少90%的慢性B型和C型肝炎新病例、減少65%的B型和C型肝炎導致的死亡數,以及慢性B型和C型肝炎感染且適合治療者的治療率達到80%,使用口服小分子新藥人數大幅提高,可望達成這個目標。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