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時間使用手機,傷害的不只是有形的器官,從人類的情感到記憶力,都可能日積月累被蠶食。測一下,以下症狀你有幾項?
❏ 一天瀏覽上百件資訊,卻只能記住一、兩件。
新光醫院精神科主任王恩南指出,人的大腦可以同時從事許多功能,但使用手機常常會過度壓制其他方面的訊息,影響腦部心智。
心智若是被手機訊息、遊戲等占滿,會使得回應其他訊息的能力變差,甚至影響人際關係、工作或學業,因此即便每天瀏覽上百件訊息,能記住的可能只有一、兩件。
❏ 再也背不出朋友的電話號碼。
過去仰賴傳統市內電話時,不少人練就一身背電話號碼的好功夫,宛若「人體電話簿」。但手機逐漸普及,幾乎所有需要背誦記憶的資料都存在手機中,滑滑手機搜尋就有。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毛衛中說,手機的便利減少大腦使用機會。有醫師擔心,可能導致記憶力或智力衰退。
❏ 訊息已讀不回,就會覺得焦慮。
智慧型手機普及,手機成癮現象也日益嚴重。曾有女大生用LINE隨時隨地聯絡男友,倘若訊息發出後,男友沒回應,她就會很焦慮,一發再發,搞得男友精神崩潰、求助精神科。
王恩南說,LINE、臉書等社群網站,無論用真名或化名,常常讓人跳脫現實生活中既有的身分,在網路世界裡可以自由發揮,因此在網路交談、交往時,常常與現實差異大。
舉例來說,公司老闆與員工討論企畫案,現實生活中老闆若是沒有應聲,員工也不會感到焦慮或緊張。但若是透過LINE討論,出現老闆「已讀不回」,員工常會揣測各種可能性,隨時處在等待回應的焦慮中。
❏ 家庭時間各自滑手機,錯過小孩成長。
過去家庭成員聚在一起時,常一起看電視、看書或下棋、玩益智遊戲,聊天分享職場或校園遇到的困難或趣事。自從3C產品普及,家庭成員常是各做各的事,爸媽滑手機、小孩玩平板,導致關係疏遠。
開業心理師陳以儒說,若是孩子在邁入青春期前沒養成傾訴、分享的習慣,之後逐漸發展自我價值,且建立了自己的社交網絡,屆時家長的建議常常聽不進去,寧可在臉書上問朋友,也不願向同住的家庭成員透露,影響親子關係。
❏ 上床前習慣滑手機,愈滑愈難入睡。
王恩南說,睡眠除了讓疲倦的身體休息,腦部負責認知訊息處理的前額葉,也要像臥室的燈一樣關掉好好休息。睡前滑起手機,讓大腦無法「關燈」。
毛衛中也說,許多年輕人常用手機取代手表或鬧鐘,即便睡覺也是手機不離身,一收到訊息就想拿起來回應,想玩手機遊戲培養睡意,但手機愈滑反而精神愈好,分不清是因失眠滑手機,還是滑手機導致失眠。
❏ 約朋友吃飯,卻各自低頭打卡。
久違的朋友好不容易有共同時間相約聚餐,見面寒暄後坐定位,卻紛紛拿出手機打卡回訊息。餐點一上桌,不是先享用美食,反而一個個拿出手機來拍照上傳社群網站。
王恩南說,網路是建構在現實的基礎上,但網路虛擬世界常會超越現實。餐點上桌重點不是先享用,而是拍照上傳,因為透過網路訊息無遠弗屆,讓遠在天邊的人也能參與某些重要時刻,有時比實際體驗還強烈。透過按讚回應,能讓許多人找到認同感而樂此不疲。
❏ 缺少實際對話,語言溝通能力變差。
無論是臉書或LINE,使用通訊軟體多半以簡短的文字溝通。陳以儒說,口語的思考時間較短,需要較強的組織能力,但若是缺少面對面溝通的機會,完整交代事情的能力會變弱。
陳以儒指出,面對面溝通能夠發揮較強的情感支持作用,透過傾訴與傾聽、眼神交流、肢體動作等,互動能力較強。但手機普及雖然可以遠距離表達意見或交流,但按讚、貼圖或文字回饋的支持度,仍比不上面對面溝通強烈。
❏ 習慣聲光刺激,現實生活專注力下降。
陳以儒指出,傳統的撲克牌、大富翁、桌遊等,能夠訓練數字、配對甚至孩童的手掌精細動作等能力。而手機遊戲提供豐富的聲光效果,具有強烈的吸引力,但是在真實情境中並沒有這麼多聲光刺激,長久下來會造成專注力下降。
▍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