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疫苗後能否運動?教授:論文說可增強免疫力
目前針對12-18歲施打BNT疫苗,專家建議施打後兩週不要進行激烈運動,政府也有來公文指示不要進行激烈運動,所以體育課和校隊訓練都要調整內容。但運動是否會加劇施打疫苗後產生的不良反應?目前應該沒有研究證實(畢竟其他疫苗都沒有這種疑慮),想知道到底能不能在施打疫苗後運動,可以的話“不激烈”的範圍大約是在哪呢?
這位讀者所說的「目前應該沒有研究證實」,算是正確,因為我用covid,vaccine,以及exercise搜查公共圖書館PubMed,而搜到的4篇論文都是說運動可以增強接種疫苗後的免疫力,而沒有說會加劇不良反應。請看:
Physical activity: A coadjuvant treatment to COVID-19 vaccination?(運動:COVID-19 疫苗接種的輔助治療?)
Effects of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on the Immune System, Vaccination and Risk of Community-Acquired Infectious Diseas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規律運動對普通人群免疫系統、疫苗接種和社區獲得性傳染病風險的影響: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
Exercise Is Medicine for Immune Function: Implication for COVID-19(運動是免疫功能的良藥:對 COVID-19 的影響)
Acute exercise increases immune responses to SARS CoV-2 in a previously infected man(急性運動增加了一位先前感染過的男士對 SARS CoV-2 的免疫反應)
這位讀者所說的「政府也有來公文指示不要進行激烈運動」,也是正確,因為中央社在2021-9-19發表BNT疫苗接種2週內勿劇烈運動 4週留意5大症狀,而其內容的第一段是:「BNT疫苗校園接種即將開始,指揮中心今天提醒,疫苗接種後2週勿劇烈運動,4週內則要留意胸悶胸痛、心悸、呼吸急促、運動耐受不良或昏厥等疑似心肌炎症狀。」
那,既然沒有研究證實運動會加劇施打疫苗後的不良反應,為什麼政府卻建議民眾在接種疫苗後2週勿做劇烈運動?
事實上,美國,歐盟都沒有這樣的建議。澳洲的Melbourne Vaccine Education Center(墨爾本疫苗教育中心)甚至還在它的COVID-19 vaccine FAQs裡說:「接種 mRNA COVID-19 疫苗後,運動不被認為會加劇心肌炎/心包炎的風險。 沒有必要建議所有接受 mRNA COVID-19 疫苗的人在接種疫苗後避免運動。」
就我所查過的資料,在台灣之前,新加坡是全世界唯一有建議「接種疫苗後勿做運動」的國家。新加坡的衛生部在2021-7-5發表的EXPERT COMMITTEE ON COVID-19 VACCINATION裡說:「鑑於在接種第一劑和第二劑 mRNA COVID-19 疫苗後發生心肌炎/心包炎的風險雖小但具有統計學意義的額外數據,專家委員會建議所有接受過任何劑量mRNA COVID-19 疫苗的人,特別是青少年和年輕男性,應在接種疫苗後一週內避免運動或劇烈的體力活動。」
從這段話就可看出,新加坡的專家之所以會建議不要運動,是基於施打mRNA COVID-19 疫苗後有發生心肌炎/心包炎的風險,但是這些專家卻沒有提出到底有什麼證據顯示運動會增加發生心肌炎/心包炎的風險。
新加坡的衛生部又在2021-9-16發表EXPERT COMMITTEE ON COVID-19 VACCINATION STATEMENT。它說:「作為進一步的預防措施,接種過任何劑量 mRNA COVID19 疫苗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和年輕人,在接種後兩週內應避免劇烈運動或體力活動,而不是之前所建議的的一週。」
在這份新的聲明裡,專家還是沒有說出到底有什麼證據顯示運動會增加發生心肌炎/心包炎的風險。
不管如何,我相信台灣和新加坡的衛生部門都是立意良善,希望能降低民眾發生心肌炎/心包炎的風險,所以我也就不追問他們到底有什麼證據。
原文:打疫苗之後不要運動?

科學的養生保健/林慶順教授
版主林慶順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醫學院的教授(22年,現已退休),擁有40年的醫學研究經驗,及在世界知名醫學期刊發表過近200篇研究論文。版主是用醫學研究及寫作的經驗來經營這個網站,發表基於科學證據的文章,主要目的是要破解流竄於網路的養生保健迷思與誤導。https://professorlin.com/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居隔單有什麼作用?4張圖卡教你如何填寫、修改,一次看懂!
郭彥均「很多孩子走了」 陳時中:散布謠言最高罰300萬
「很多孩子都走了」涉假訊息 刑事局不排除約談郭彥均
長照機構住民及弱勢民眾 指揮中心免費提供快篩試劑
邊境開放大概下個月 侯友宜提五點注意事項
快篩陽、確診,隔離留意3情況!重症醫:作好準備才好輕鬆面對
染疫後如何取得「臺灣清冠一號」?對新冠病毒確診者有什麼作用?沒確診者可以當防疫茶飲用?
簡訊實聯制上路近1年 NCC:累積發送47.8億則簡訊
中正紀念堂「車來速」新制 周六起開立抗病毒藥物
確診者康復返職場遭霸凌 陳時中要民眾「3心」勿攻擊
染疫率6%「與境外差不多」 陳時中曝放寬邊境政策時間
第二輪實名制快篩6月第二周上路 陳時中教你怎麼分流買
0至6歲免費快篩124萬人受惠 陳時中:兒童發燒特別小心
0至6歲免費領5劑快篩試劑 指揮中心:6月限期領取
蘇貞昌加碼宣布 0至6歲免費領5劑快篩試劑
婦產醫:確診孕婦若有這11種癥兆應速就醫
確診發燒、咳嗽、喉嚨痛…搶不到清冠一號,中醫師教「不吃藥」妙方對付3大魔王症狀
一表看Paxlovid與心肌梗塞相關藥物之交互作用,疫期期間做好7件事護心臟!
弱勢可領免費快篩 陳時中:第二輪「不讓大家等太久」
全民快篩陽性確診今上路 「這些」要擺一起拍照
確診後公司給關懷包 驚喜收炙手可熱的清冠一號
看角度、有深度…醫師影片親示範 幫兒童快篩掌握3重點
下半年出國有望?莊人祥:無開放邊境考量
圖表/滾動調整每周都有變化!最新防疫規定整理看這裡(持續更新)
幼童染疫可能併發腦炎 陳建仁:父母跟老師要好好觀察
快篩陽=PCR陽性確診明上路! 指揮中心訴說決策三大邏輯
快篩陽性、接觸者隔離 數位證明今上路
屢傳腦炎重症個案 羅一鈞再提醒八大前驅症狀
全民快篩陽即確診明上路 6狀況可PCR
「快篩陽性即確診」將全民適用!台大醫師提9招應對無症及輕症
猜你喜歡
確診居隔就能領每日1000元防疫補償金?四張圖說明申請資格、請領方法總整理
QA圖表/家人朋友同事確診,我該怎麼辦? 10大常見疑惑
最難忍受的不適!三千位確診居隔過來人告訴你Omicron「魔王級症狀」及緩解方法
整理包/「快篩陽性=確診」上路! 哪裡可以請醫師評估?全台各縣市醫療院所名單一次看
為何清冠一號在台灣是嚴格管控的處方藥 國外卻是稀鬆平常的保健品?
Omicron生命力完勝原始株,可附著「不銹鋼」表面長達10天!專家教你怎麼防疫
第四劑該打什麼廠牌?專家:重點不在哪個保護力比較好
就算輕症也會有後遺症?Omicron確診者真實體驗,同時告訴你如何處理後遺症!
討論度高卻容易被忽視的Omicron症狀 醫師告訴你出現嘔吐狀況該怎麼辦及緩解方法
QA/0+7居隔新制,防疫補償金及防疫保單還有得領嗎?一件事是關鍵
清冠缺貨!染疫兒童發燒如何自救?中醫師教你這樣做
輕症確診「喉嚨痛」討論度最高!8大緩解良方,多喝水最重要
清冠一號究竟有沒有科學實證的療效?教授這麼說
新冠染疫後無症狀、輕症,還需擔心後遺症嗎?中醫觀點:5成患者會出現這種病
感染Omicron如何判別是重症?確診者三餐怎麼吃才好得快?新冠確診常見問題一次看
確診用藥QA/一般確診吃什麼藥?誰及何時該吃抗病毒藥物?輕中重症適用藥品及申請流程詳細看
蘇貞昌加碼宣布 0至6歲免費領5劑快篩試劑
本土+9萬4808例、中重症增343 死亡126例 全創新高
確診者圖文日記/我以為我可以隨時接受闔眼 確診後才明白「生命是個變數」
整理包/「勞保傷病給付、防疫補償金」 確診者與居隔者該申請哪個?
本土+80835! 中重症+408、死亡+127 雙創新高
感染Delta、Omicron BA.1、BA.2有不同新冠後遺症風險嗎?英國最新數據揭曉
居隔怎麼伴?/確診日究竟以哪一天為準?是發病當天還是採檢日?
打過新冠疫苗後染疫可獲得超級免疫力?專家解析「刻意被感染」到底是不是好主意
QA/清冠一號 哪些人可吃?標準療程吃幾天?
確診發燒、咳嗽、喉嚨痛…搶不到清冠一號,中醫師教「不吃藥」妙方對付3大魔王症狀
確診哪裡可買到清冠一號?QA詳解如何申請公費的清冠一號及公費和自費有何差別
QA/確診了居隔了,保險怎麼理賠?五千位過來人實戰教學,告訴你防疫險怎麼申請最快又最多
QA整理包/確診輕重症分流「誰才可以住家裡」?秒懂居家資格、解隔條件
預防性投藥將擾亂免疫系統 中醫:沒確診服用清冠一號就像把五臟六腑放進冰箱
快篩陽性如何「自己/委託親友協助」視訊看診? 5步驟教你完成,真人影音示範跟著做就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