齲齒
審稿:台大醫院牙科部助理教授姜昱至、台大醫學院牙科名譽教授韓良俊

疾病基本資料
- 英文名稱:
Dental caries,Carious decay
- 就診科別:
牙科
- 身體部位:
牙齒,牙冠,牙根
蛀牙的主因是牙齒表面不潔,殘留的食物碎屑滋生大量細菌,腐敗後產生的酸性物質,會使牙齒脫鈣出現齲洞,即是蛀牙,為牙科最常見的疾病。容易蛀牙的部位有:牙齒咬合面的裂溝與小窩、牙齒的鄰接面、牙齒靠近牙齦的部份及牙根。蛀牙初期多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被患者忽略。倘若齲洞沒有及時被填補,會繼續延伸至牙本質,患者遇到冰、熱或甜、酸食物時,會產生酸痛感。若齲蛀持續往深處破壞到達牙髓,將會導致牙髓發炎,產生劇烈疼痛。若口腔內有傷口,細菌還可能擴散至全身,嚴重情況會引發菌血症甚至敗血症。
疾病原因
造成齲齒的要素有四:細菌、食物、宿主(牙齒)和時間。人體口腔內的牙菌斑或唾液中的細菌,利用醣類發酵做為營養來源,主要的致病菌轉糖鏈球菌大量繁殖,經新陳代謝後產生酸性物質的副產物,長時間與牙齒接觸會破壞牙齒表面的牙釉質,使牙齒產生脫鈣及侵蝕的現象,造成所謂的蛀牙。依蛀牙的深淺程度,患者會產生不同的症狀,初期為琺瑯質受到腐蝕,當齲洞擴大至牙本質時,患者會對冷、熱食物與甜、酸飲食敏感,持續惡化蔓延到牙髓組織後,患者會產生難耐的劇痛。
以兒童來說,攝取糖分過高的飲料與糖果、餅乾等易沾黏牙齒的食物,是造成學童蛀牙的主因。另外,口腔衛生習慣不良,如:吃完食物後未立即清潔牙齒、睡前沒有刷牙、沒有徹底清潔牙齒上的食物殘渣、齒列參差不齊等,都是誘發蛀牙的原因。
其他影響蛀牙發生率的因素還包括:唾液的PH值、黏度、抗菌性。除了細菌生酸導致蛀牙外,母親懷孕時營養不足、受到藥物影響或疾病感染等,也可能影響胎兒的牙齒健康。
症狀
牙齒變黑形成窩洞.牙齒酸痛.吃冷、熱食敏感.刷牙敏感.吃甜食敏感.牙齦紅腫
併發症
好發族群
- 12歲以下孩童。又以5~6歲的兒童齲齒率最高。
- 牙齒排列不齊者,容易因清潔不易而導致蛀牙。
- 口腔清潔習慣不良者(沒有刷牙或刷牙方式錯誤)。
- 不注重口腔衛生者(沒有定期清除牙結石及檢查牙齒)。
- 矯正牙齒期間的病患。因矯正器容易使食物殘渣堆積,且有清潔死角,提高蛀牙的機率。
- 患有免疫系統疾病的人,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
- 糖尿病病人。患者可能因為口水分泌較少,使牙菌斑容易堆積,提高蛀牙的機率。
- 接受過化療及放療者,尤其是鼻咽癌及口腔癌患者。
- 身心障礙者。
預防
- 養成良好口腔衛生習慣,每天徹底清潔牙齒,吃完食物後立即漱口、刷牙、清潔齒縫。
- 正確使用牙刷、牙線、牙間刷及漱口水。
- 使用「貝氏刷牙法」清潔牙齒。
- 使用氟化物,增加牙齒對蛀牙的抵抗力。
- 充實口腔保健知識。
- 生活作息規律,避免長期熬夜,睡眠要充足。
- 攝取均衡營養,以保持良好的口腔健康。
- 避免食用糖果、餅乾、含糖飲料等過甜的食物。
- 不吸菸、不吃檳榔、少喝酒。
- 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提升身體免疫力。
- 定期找牙醫師檢查牙齒及洗牙,最好每半年一次,早期發現問題,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