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炎性腸道疾病
審稿: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秘書長、台大兒童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吳嘉峯

疾病基本資料
- 英文名稱: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 就診科別:
胃腸肝膽科、大腸直腸科、直肛科
- 身體部位:
腸道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是一組特定的腸道慢性疾病的統稱,有兩種主要類型: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屬於免疫功能失調性疾病,病患的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的消化系統組織,導致腸道廣泛性持續發生發炎反應。若未即時確診治療,發炎持續將使病情愈來愈嚴重,病患可能發生腸胃道出血、穿孔、廔管、惡性腫瘤等併發症。除了會影響胃腸道外,亦常合併其它器官的自體免疫疾病。
疾病原因
目前發炎性腸道疾病(IBD)的成因至今仍不明瞭,基因、感染、免疫病理機轉及心身醫學各方面因素都可能相關。免疫系統失調,是目前許多研究指向的一個可能病因,另一個潛在可能因素為遺傳。
症狀
腹痛.腹瀉(排便頻繁且為水狀或顆粒狀).血便 ◇黏性血便(有濃和黏液).發燒.體重減輕.食慾不振.嘔吐.血中白蛋白偏低.貧血.消化系統之外的疾病症狀(如:皮膚對光過敏反應、結節狀紅斑、眼睛葡萄球炎、關節炎、原發硬化性膽道炎 等)
併發症
好發族群
- 好發於20到40歲成人以及60歲以上兩大族群
- 兒童也可能發生,年齡愈低,治療難度愈高
- 在歐美較為常見,東方國家發生率較低,近年台灣患者的發生率與盛行率皆逐年增加,以每年4%至5%的比率上升,而潰瘍性大腸炎又較克隆氏症常見
- 亞洲區病人以男性居多
預防
- 生活作息規律,不要過度勞累,避免熬夜
- 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強化腸胃機能,提升身體免疫力
- 培養樂觀的態度情緒,保持愉快心情,減輕工作壓力,尋找適當抒發情緒的方式
- 定期做大腸鏡檢查,若有任何症狀不適或體重減輕等情況,應儘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