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痙攣
審稿: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萬德

疾病基本資料
- 英文名稱:
Febrile Seizures
- 就診科別:
小兒科、兒童神經科
- 身體部位:
全身
熱痙攣是常發生於兒童身上的疾病,好發於6個月到6歲之間,盛行率達2~5%。其發生的時機大多在兒童發燒、體溫上升時,是因為腦部對於溫度反應較敏感所致。若是排除中樞神經感染等原因,屬於良性(典型)熱痙攣的患者,大都隨著年齡增長,就會痊癒,大多數患者並不會發展為癲癇,也不會影響智力發展。
反之,非典型熱痙攣,如患者6歲以後仍有熱痙攣情形,或是發生痙攣卻沒有合併發燒、體溫上升,就有可能是癲癇的潛在患者,應儘早就醫檢查。此外,熱痙攣有遺傳特性,許多患者皆有熱痙攣家族史。
疾病原因
良性熱痙攣的發生原因,與腦部發育不成熟有關。腦部發育過程中,對於溫度較為敏感,因此一旦遇到發燒、體溫急速上升,就會出現痙攣、抽搐的症狀。隨著腦部發育完全,敏感程度降低,熱痙攣便會自動痊癒。
症狀
發燒.抽搐.失去意識.四肢對稱性僵直.雙眼目光上吊.大小便失禁
併發症
- 熱痙攣本身不會對腦部或身體其他部位造成傷害,但需避免發作當下的意外傷害
好發族群
- 6個月至6歲之間的兒童,且1歲半為高峰
診斷
熱痙攣的診斷,首要原則即是排除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造成的抽搐,可以透過抽血、腰椎穿刺、腦波檢查、腦部影像檢查…等方式,進行鑑別診斷。
治療
- 一般來說,醫師會進可能找出發燒原因,若是有中樞神經感染的情形,則需住院控制其感染。熱痙攣症狀會自行痊癒,無須服藥治療。患者只需密切監控體溫,大於攝氏38度時,給予適當的降溫措施即可。反而是要注意發作時的處理程序,切記保持鎮靜,不要極度恐慌,就算不做任何處理痙攣症狀會在幾分鐘內幾乎都會停止,可以考慮找救護車送醫,若是自行開車,請勿緊張並注意安全,再次提醒,熱痙攣本身很少很少會對小朋友造成生命威脅。在發作時,讓孩子側躺,以免嘔吐物或口水阻塞呼吸道,清除周圍危險物品。鬆開過緊的衣物以免影響呼吸。
不要用任何東西(如湯匙、布)塞入病人口中,以避免造成牙齒斷裂或呼吸道阻塞,也不必撬開咬緊的牙齒。
對於熱痙攣發生次數過高、反覆發生,或是複雜性熱痙攣的患者是否需服用抗癲癇類藥物請與醫師多溝通。
預防
- 若是有熱痙攣發生前例的患者,出現發燒症狀時,應盡快施予適度的退燒措施,並密切注意體溫,將體溫控制在攝氏38度以內。此外,因為熱痙攣有遺傳的傾向,若是有家族史的孩童,應特別注意。
神經,婦產兒科 常見疾病
腹膜癌
陰道炎
卵巢炎
陰道痙攣
小兒麻痺
子宮內膜息肉
卵巢囊腫破裂
玫瑰疹
猩紅熱
疱疹性牙齦口腔炎
腸病毒
鵝口瘡
川崎病
雷氏症候群
妊娠糖尿病
卵巢囊腫
子宮頸息肉
乳房纖維囊腫
更年期障礙
子宮肌瘤
輸卵管積水
隱睪症
先天性膽道閉鎖
月經失調
早發性卵巢衰竭
熱痙攣
弓形蟲感染症
小兒尿道感染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子宮惡性肉瘤
子宮頸糜爛
乳腺增生
乳腺炎
巨結腸症
骨盆腔炎
子宮腺肌症
乳房葉狀瘤
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
子宮外孕
乳管擴張
血管瘤
子宮內膜異位症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運動神經元病
三叉神經痛
缺血性腦中風
不寧腿症候群
癲癇症
主動脈剝離
萊姆病
日落症候群
脊髓性小腦萎縮症
熱痙攣
出血性腦中風
眩暈症
腦瘤
巴金森氏症
兒童顱咽管瘤
脊椎滑脫症
失語症
常壓性水腦症
顏面神經麻痺
神經纖維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