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枝/少見但可治療的失智症——橋本氏腦病變

聯合新聞網 劉秀枝

【元氣周報/劉秀枝(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50歲的陳女士(化名)半年前記性開始變差,工作常出錯而被老闆責罵。漸漸地情緒不穩,易哭泣,常與家人起爭執,家人都覺得她是得了憂鬱症,但服用抗憂鬱藥物後,病情不見改善。因變得不會使用電腦,不得不從職場上退下來,最近還在住家附近迷路,此時家人驚覺陳女士可能得了失智症。

陳女士並沒有失智症的家族史。其認知功能測驗顯示有失智症,因而進一步接受各種檢驗以找出造成失智症的疾病。各項血液檢查、腦波和腦部磁振造影掃描都正常,但血中的兩種甲狀腺抗體,即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酉每(aTPO)和抗甲狀腺球蛋白(aTG)抗體的濃度都非常高,因此診斷為橋本氏腦病變(Hashimoto encephalopathy)。陳女士接受高劑量的類固醇治療後,失智症狀顯著進步,持續在門診追蹤。

橋本氏腦病變非常少見,估計約一百萬人有兩位。第一個病例於1966年被發現,患者出現神經症狀且罹患橋本氏甲狀腺炎,因此稱為橋本氏腦病變,但後來的病人大都沒有橋本氏甲狀腺炎,且甲狀腺功能也大都正常,只是出現高濃度的甲狀腺抗體。最大特點是對類固醇或其他免疫藥物的治療效果甚佳,是屬於可治癒或可緩解失智症的一種,因此有學者認為用「與自體免疫甲狀腺炎有關且對類固醇有反應的腦病變」(steroid-responsive encephalopathy associated with autoimmune thyroiditis)的名詞比較恰當。

然而,此疾病雖然與免疫抗體有關,致病機轉目前仍不清楚,而且症狀多元、複雜,包括各種神經和精神症狀,如快速出現的癲癇、精神錯亂、類似中風的神經症狀,或較緩慢出現但反覆變化的認知功能減退、顫抖、憂鬱症狀等,而且除了女性比較容易罹患此症外,沒有種族和年齡上的差別,小孩、成人和老人都有病例報告。因為少見,又沒有特定的症狀和罹病族群,再加上約10%的正常民眾也具有此甲狀腺抗體,因此很不容易診斷。常常是病患的症狀不太典型且變化較快,做了各種檢查都無法下診斷時,才會靈光一現的想到要測甲狀腺抗體。

這個案例讓我有兩個感想。第一是陳女士雖然沒有家族史,年紀也小於65歲,若不是因為在6個月內快速出現失智,有可能被診斷為退化性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因此失智症狀出現的快慢和時間長短就很重要,如果是快速失智,就不是朝神經退化性疾病,而是往其他腦部病變方面探尋,如庫賈氏症、腦瘤以及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腦病變等。因此,有記憶或認知方面的問題時,不要以為就是大腦退化了而不就醫,其實有機會是可以治癒或緩解的。

第二個感想是雖然科技發達,如磁振造影可以顯示很多病變,但有時也幫不了忙,還是得靠醫師的臨床經驗和精密思路才能選擇正確的檢查,做出正確的診斷而對症治療。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

http://tw.myblog.yahoo.com/easy-neuro/

※延伸閱讀》

‧失智症分三類 病徵不盡相同

劉秀枝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兼任教授

失智 憂鬱 橋本氏甲狀腺炎 阿茲海默症 腦瘤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