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別一味追求周休三日!日醫揭找到「最適節奏」才能穩定自律神經

元氣網 編輯張麒麟報導
假日出遊示意圖。記者曾增勳/攝影

台灣目前實施周休二日,經過今年五月的修法,10月多出好幾天國定假日,不少民眾笑稱像在試辦「周休三日」,期待未來可以朝此方向規劃,認為一周休三天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另外近日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四日工作制」的提案連署已通過,等待主管機關回應。

日本順天堂大學醫學部小林弘幸教授指出,上班上學前的身心疲憊,其實與自律神經失衡有關,只要讓自律神經恢復平衡,身體狀況自然會變好。」他在著作《每天都能讓身體變好的50個小方法》介紹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工作與休息平衡。

不必強求「完全的休息日」

小林教授指出,從自律神經平衡的角度來看,「一周一定要休兩天」並非絕對必要。對某些人而言,完全不做事的休假反而會讓生活節奏打亂,導致自律神經失衡,休假結束後也難以重新進入工作狀態。

他以自身為例,即使在假日,也會去醫院或研究室看看病患狀況、處理文件,大約花1小時左右工作。「這樣反而讓我身心狀態更穩定。」重點在於:找出最適合自己身心的休息模式,而非盲目模仿他人的節奏。

找出屬於自己的「舒適節奏」

如何達到「舒適的休息模式」每個人都不同。關鍵是如何讓自己減壓、放鬆。若假日時腦中仍惦記著工作,不妨換個方式,例如在假日完成平日難處理的雜事,然後在工作日的兩天提早下班,留給自己充分的夜間放鬆時光,這樣的調整反而能帶來更高品質的休息。

有趣的是,小林教授每隔2~3年就會搬一次家。他坦言雖然很麻煩,但搬家能讓他重新整理生活物品,換個環境重新出發,也能自然減壓。透過這樣的「環境更新」,他能維持精神的清新與自律神經的穩定。

讓「有節奏的生活」成為最佳療法

休息不一定要「完全放空」,而是要找到讓自己感覺舒適、心情平穩的節奏。當生活保持規律、壓力得以釋放,自律神經自然回歸平衡,身體與心靈也會恢復穩定與活力。

自律神經 工作 身心 壓力 心情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