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健康關乎免疫力 醫師:腸道菌叢多樣 過敏機率就低

聯合報 記者楊雅棠/報導

時而便祕、時而腹瀉、動不動就腹脹……現代人的腸,糾結混亂,也難怪大腸癌始終居十大死因前茅。

近年研究更顯示,腸道健康與身體各項重要機能密切相關,對全身的掌控,不只是消化器官那麼簡單。

事實上,腸道除了是消化器官,幫助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營養吸收外,也是有情緒的「第二大腦」呢!

偏偏飲食習慣不佳、忙碌久坐、壓力,種種都是破壞腸道菌種平衡的殺手。保腸之前,先認識你的腸,知道它的需求,你們的感情才會「腸腸久久」。

「巴豆痛不是假壞巴豆ㄟ那種痛~」藝人LULU透過歌曲描述自己只要緊張就拉肚子,不緊張就便祕,引起大眾共鳴。事實上,腸道除了是消化器官,幫助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營養吸收外,也是有情緒的「第二大腦」呢!

密布神經細胞 僅次於大腦

新光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表示,大眾所熟知的中樞神經系統(CNS),由擁有許多神經細胞的大腦,發出信號到身體各部位,或將身體各部位產生信號傳送到中樞神經,產生運動和感覺。腸道也有廣大的神經網絡,稱為腸神經系統(ENS),擁有大腦以外第二多的神經細胞,因此被稱為「第二大腦」。

振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任嫻進一步解釋,近十幾年來科學家在一些動物實驗觀察到,腸內菌叢的變化及腸道免疫細胞的過度活化等,可能導致血液中的一些神經傳導物質增加,進而影響到包括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的「腸─腦軸線」。

而這套系統主要作用為調控血中內生類固醇的含量,以調節人體適應外在環境,包括飢餓、焦慮、感染等壓力的重要激素,並可能進一步影響人體的消化、免疫和情緒。

最大免疫器官 抵抗外來病菌

黃任嫻也表示,腸道是消化器官、人體第二大腦,也有免疫功能。由於食物可能夾帶許多外來細菌、毒素,為了應付這些病菌進到人體帶來傷害,腸道內聚集了許多原生腸內菌叢和免疫細胞,以作為面對食物的第一道也是最長的一道屏障。因此說「腸道是人體中最大的免疫器官」,一點也不為過。

由於腸道內聚集了許多免疫細胞,幫助人體學會辨識並對抗外來的病菌,一旦腸道因為感染疾病而造成黏膜受損,或因其他疾病無法進食,又或是受到藥物影響,使腸道的免疫細胞無法得到適當活化,學會辨識抵抗外來病菌,將使人體的免疫力大幅下降。相反的,腸內菌叢的失衡或腸黏膜發炎,也可能導致免疫細胞過度活化,大量分泌對正常細胞也具有毒性的發炎因子,進而危害人體。

大腸環境 較適合菌種生存

柳朋馳表示,每個人的腸道菌叢都不相同,從新生兒時期,甚至還在媽媽的肚子裡時,隨著媽媽的飲食習慣就已設定好。通常腸道菌相的多樣性越高,代表復原力越好,多樣性越低則表示容易受到擾亂、失衡。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醫師盧俊吉表示,當一個人腸道菌種越多樣化,發生過敏的機率就越低。

不論是大腸、小腸都存在腸內菌,主要依附在腸黏膜的表層絨毛層。但由於食物經過小腸的時間較短暫,並且小腸是體內消化液的主要作用位置,含有大量消化酶,為鹼性環境。因此受到食物和消化酶的影響,細菌不利生長,因此腸內菌在小腸的數量較少。相較之下,食物停留較久且也不具備營養消化功能的大腸,較適合腸內菌的生存。

穩定腸黏膜 原生菌居功厥偉

腸道內的原生菌,因為會保護穩定腸黏膜,幫忙製造殺菌抗菌的物質來對抗其他病原菌,並與其他壞菌競爭附著在腸黏膜的位置,藉此驅趕壞菌,所以被視為對我們人體健康有益的益生菌。

黃任嫻表示,常見的益生菌種包括有乳酸桿菌、比菲德氏菌、嗜熱鏈球菌、酵母菌等,適時補充外來益生菌可以改善腸道消化功能、保護腸黏膜,並提升免疫力。但益生菌種類繁多,且製成製劑後相關療效的研究有限,所以服用益生菌是否具有療效,還需看個人的健康狀況。加上益生菌定義為保健食品,內容標示不若藥品嚴格,因次購買時選擇有經衛福部食藥署審核通過的產品為佳。

益生菌 大腸癌 飲食習慣 免疫力 保健食品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