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想守住老屋,子女盼賣掉支出照護!理財規畫顧問給解方:問題不單純在「賣」或「留」
林爸媽七、八十歲了,記憶退化、身體狀況也大不如前。住在台中的他們,最近一心想把老房子整修:「那是我們的根,是我們一輩子的心血。」
然而在台北打拚的三個女兒卻直搖頭:「爸媽北上比較好,房子賣掉拿來養老,我們才能照顧到你們。不然,我們2地奔波,要上班又要照顧您們,我怕我們會先累倒!」
家的依戀與現實負擔的拉扯
這場對話,像不像你家裡也曾上演?
一邊是父母對「家」的依戀與安全感,一邊是子女對「現實負擔」的焦慮。兩代人站在不同的軌道上,彼此都沒有錯,但卻難以交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代溝?
父母眼中,房子不只是房子,是記憶和根,是無形的安全感。子女眼中,老屋是負擔,裝修費用龐大,異地居住難照料。
再加上長輩醫療與長照支出不斷攀升,還有房產涉及的稅務與繼承問題,矛盾自然愈演愈烈。
當情感遇上財務,該怎麼解?
作為財務顧問,我會提醒家庭:不要只討論「要不要留房子?」,而要思考「怎麼讓生活品質不被犧牲?」。
若父母堅持留在老家
翻修應以安全為核心:防滑地板、浴室無障礙設計、緊急呼叫系統。能保命的改造優先,避免陷入無底洞式的花費。
若父母選擇北上同住
則要考慮:
• 居住安排:租賃或購買鄰近子女的獨立單位,保有自主性。
• 照護規劃:聘請看護,搭配台北完善的醫療資源。
• 成本估算:租金約2–4萬元/月,看護2–4萬元/月,日常與醫療支出另計。
無論如何,提早做好制度化財務安排
• 家庭信託、繼承協議,避免未來爭產。
• 預留稅金與長照費用,別讓子女陷入臨時拋售資產的困境。
• 善用政府補助,像舊屋整修、長照2.0,都能減輕壓力。
問題不單純是「賣」或「留」…真正的關鍵在溝通
父母需要被尊重,子女需要被理解。如果只是在「情感」與「理性」之間拔河,永遠沒有答案。
我常建議客戶召開家庭會議及同理對方立場,用財務數據取代情緒拉扯。當大家一起看到「裝修要花多少錢?看護每月多少錢?醫療又要多少錢?」,選擇就不再是誰說得大聲,而是「怎麼走才可行」。
父母真正想留下的,不是磚瓦,而是歸屬感;子女真正想減輕的,不是親情,而是負擔。
因此,問題的答案不是「賣」或「留」,而是:
• 如何在有限資源下,保障父母安全與尊嚴?
• 如何在長期規劃中,降低子女的壓力?
• 如何讓「愛」在雙方之間延續?
資產不是用來糾結的,而是用來支持生活的。房子不是問題,沒有對話與規劃才是問題。
當親情遇上財務,提早規劃,才是真正留給家人的「愛」。
經歷:富邦人壽行銷經理
2024-2025台灣理財促進會理事
2023-2024台灣理財促進會教育訓練召委
2025MDRT總會全球會議主場會議/特別會議隊長
2024MDRT總會財富管理專案委員
2023MDRT總會全球會議交流區普通話會議隊長
2021MDRT台灣分會區域主席暨講師組召集人
專業證照:
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
RFA退休理財規劃顧問
高齡金融規劃顧問師
信託執照
投資型保險商品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證書
壽險業務員資格合格證書
財產保險業務員資格合格證書
推薦文章
-
失智母把洗衣籃當馬桶、掀起便座如廁 兒子「遠距照護」巧用一物解危
-
3個孝順女兒常帶孫返鄉探親 退休夫妻「開心又沈重」忍耐十年後編謊回絕
-
跨世代照顧者對談 林靜芸:面對失智,留下有力量的回憶
-
流感升溫...石崇良宣布放寬3類人用抗病毒藥 花蓮收容所提前打疫苗
-
RSV全齡防治/李秉穎:減少RSV感染,須靠穩定監測、有效預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