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走路很無聊?教練教「5種步行變化法」 激活肌力、增加運動效率
走路是簡單又有效的運動方式,適合大多數人隨時隨地進行。但若每天都用相同方式走路,不僅容易感到無聊,身體也可能因重複使用同一組肌肉而陷入停滯,影響健身效果。專家指出,透過改變走路方式,不僅能激活不同肌肉群,還能提升協調性和平衡感,減少受傷風險。
運動醫學專家Amy West醫師表示:「一成不變的前進步伐會讓相同的肌肉反覆運作,容易導致肌肉不平衡及關節壓力。變化走路方式可以促進肌肉均衡發展,並有助於身體姿勢調整。」
健身教練兼冥想老師Lindsey Benoit O'Connell也補充:「不同走路風格不僅能強化肌肉,還能訓練大腦協調能力,提升敏捷和平衡,持續嘗試不同變化,能大幅提高運動樂趣與成效。」
以下是專家推薦的5種創意走路法:
1. 倒退走(Backward Walking)
常用於物理治療,能改善平衡與髖關節活動度,並活化大腿前側與臀部肌肉。初學者建議在安全的平坦場地或跑步機上慢速練習,並可由親友協助觀察,逐漸延長練習時間。
2. 交叉走(Criss-Cross Walking)
模仿伸展交叉步態,有助鍛鍊大腿內外側肌群及小腿肌肉,提升髖關節靈活度與平衡。行走時雙腿呈現「X」字形,動作不宜過大以免失去平衡。
3. 南波走(Nanba Walking)
源自日本武士步伐,強調上下肢同步移動,能促進核心肌群及臀部肌力,同時減少身體扭轉,提高能量效率。建議練習時保持膝蓋微彎,動作穩定後可加快步伐。
4. 側步走(Side-Stepping)
也稱側向走路,對提升骨盆穩定性及預防跌倒很有幫助。初期以小步伐練習,熟悉後可加上阻力帶,強化臀部與髖部肌肉。
5. 跳躍走(Skipping)
類似輕盈的小跑,除了增強心肺功能,也能促進骨密度。此動作兼顧協調和平衡,適合有一定運動基礎者間歇加入日常步行中。
專家建議,初次嘗試者應從短時間開始,讓身體逐漸適應不同步態,並注意安全與姿勢。透過多元化的走路方式,不僅能避免運動疲乏,還能全面強化身體機能,助你邁向更健康的生活。
資料來源 / Prevention
延伸閱讀
看起來不胖但腰圍不減反增?爬樓梯容易腿痠無力?可能都是錯誤飲食造成,營養師帶你了解飲食三大雷點
推薦文章
-
每周上健身房5天、飲食清淡 教練健康亮紅燈「原因全出在運動」
-
別再以為走路最安全!專家揭7種錯誤走法:當心越走越傷膝蓋
-
邁入50歲後動不動生病!主婦部落客每天3習慣維持健康「還能順便省錢」
-
蛋白質吃多會「堵堵卡卡」?搭配雙效標章的AB原味優酪乳,助消化、減負擔
-
多數人鈣質攝取量都不足 專家教你如何維持骨骼與關節健康